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0页 |
第一节 选题缘起 | 第11-13页 |
·惯用语界定 | 第11-12页 |
·应用价值、理论价值 | 第12页 |
·语料来源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·名称与界定研究 | 第13-15页 |
·结构形式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语义特点研究 | 第17-18页 |
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及步骤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论文操作步骤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《现汉》(第5 版)所收惯用语的特征描写 | 第20-32页 |
第一节 语音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音节形式 | 第20-21页 |
·音节结构 | 第21页 |
第二节 语法特征 | 第21-27页 |
·语法结构 | 第21-23页 |
·结构的固定性特征 | 第23-24页 |
·惯用语结构的离散性特征 | 第24-27页 |
第三节 语义特征 | 第27-32页 |
·惯用语的感情色彩所体现的语义特征 | 第27-28页 |
·动宾结构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《现汉》(第5 版)所收惯用语释义描写及分析 | 第32-41页 |
第一节 描述式释义描写与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描述式释义描写 | 第32-34页 |
·描述式释义分析与评价 | 第34-35页 |
第二节 比喻式释义描写与分析 | 第35-36页 |
·比喻式释义描写 | 第35页 |
·比喻式释义分析与评价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描述兼比喻式释义描写与分析 | 第36-38页 |
·描述兼比喻式释义描写 | 第36-37页 |
·描述兼比喻式释义分析与评价 | 第37-38页 |
第四节 对《现汉》第5 版同义惯用语词条设置的一点建议 | 第38-41页 |
第四章 当代语言学理论关照下的惯用语分析 | 第41-46页 |
第一节 惯用语与隐喻认知研究 | 第41-43页 |
·隐喻与惯用语的双重语义 | 第41-42页 |
·隐喻与惯用语的语义理据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动宾结构惯用语与韵律理论研究 | 第43-46页 |
·韵律句法学及其理论价值 | 第43-44页 |
·从韵律理论角度解释动宾结构惯用语不能成词的原因 | 第44-46页 |
第五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 | 第46-50页 |
第一节 惯用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| 第46-48页 |
·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| 第46页 |
·惯用语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 | 第46-48页 |
第二节 根据惯用语特点进行对外汉语教学 | 第48-50页 |
·结构形式教学法 | 第48页 |
·整体语义教学法 | 第48-49页 |
·文化介入教学法 | 第49-50页 |
结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附录一 | 第52-56页 |
附录二 | 第56-59页 |
后记 | 第59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