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7页 |
第一节 钱钟书研究概观 | 第13-17页 |
第二节 钱钟书与古典西方修辞的深厚渊源 | 第17-20页 |
第三节 从“相受授”到“相契合”:钱钟书与现代西方修辞 | 第20-25页 |
第四节 论文结构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理查兹与钱钟书的修辞思想 | 第27-63页 |
第一节 理查兹在中国 | 第27-29页 |
第二节 钱钟书“学术修辞”总策略 | 第29-32页 |
第三节 钱钟书“学术修辞”总策略的一个影响源 | 第32-36页 |
第四节 理查兹的“交流”修辞观 | 第36-41页 |
第五节 钱钟书对理查兹“交流”修辞观的接受与超越 | 第41-53页 |
第六节 理查兹的“语境”理论概观 | 第53-55页 |
第七节 钱钟书对理查兹“语境”观的超越 | 第55-63页 |
第三章 “深度存在”的尼采:钱钟书、伯克修辞思想平行观 | 第63-115页 |
第一节 尼采与伯克在中国 | 第63-65页 |
第二节 尼采修辞思想概说 | 第65-67页 |
第三节 钱钟书对尼采修辞思想的接受 | 第67-69页 |
第四节 尼采对伯克修辞思想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第五节 钱钟书与伯克修辞思想的契合 | 第71-101页 |
第六节 论“认同” | 第101-115页 |
第四章 实践与理论的契合:钱钟书、帕尔曼修辞思想平行观 | 第115-179页 |
第一节 战争与动荡催生修辞理论与实践 | 第116-120页 |
第二节 以“受众”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 | 第120-126页 |
第三节 演说与论辩对钱钟书学问形成的影响 | 第126-135页 |
第四节 钱钟书受众意识的“帕尔曼”视角 | 第135-149页 |
第五节 帕尔曼论“价值”及“联解”与“拆解” | 第149-155页 |
第六节 钱钟书与“价值判断” | 第155-159页 |
第七节 钱钟书关于“结合”及“分解”的认知 | 第159-162页 |
第八节 钱钟书蕴含“价值判断”的“拆解”论辩实践 | 第162-179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 | 第179-1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3-1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189-191页 |
致谢 | 第191-193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93-1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