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2-17页 |
1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| 第17-22页 |
1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页 |
1.1.1 劳动人 | 第17页 |
1.1.2 就业 | 第17页 |
1.2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内涵 | 第17-19页 |
1.2.1 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| 第18页 |
1.2.2 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| 第18-19页 |
1.2.3 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| 第19页 |
1.2.4 公共服务和公民权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| 第19页 |
1.3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解决沈阳市劳动人.就业的借鉴意义 | 第19-22页 |
1.3.1 以劳动人.的需求为宗旨树立服务意识 | 第20页 |
1.3.2 以劳动人.的利益为根本实现公共利益 | 第20页 |
1.3.3 以劳动人.的参与权为中心保障其公民权 | 第20-21页 |
1.3.4 以劳动人.的就业培训效果和效率为责任和目标 | 第21-22页 |
2 沈阳市劳动人.就业现状、问题及影响因素 | 第22-35页 |
2.1 沈阳市劳动人.就业的现状 | 第22-24页 |
2.2 沈阳市劳动人.就业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1页 |
2.2.1 供给大于需求 | 第24-27页 |
2.2.2 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| 第27-29页 |
2.2.3 求职者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 | 第29-31页 |
2.3 沈阳市劳动人.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1-35页 |
2.3.1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| 第31-33页 |
2.3.2 用人单位门槛提高 | 第33页 |
2.3.3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度转型 | 第33页 |
2.3.4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阻碍就业需求增长 | 第33页 |
2.3.5 就业不公平现象严重 | 第33-35页 |
3 沈阳市劳动人.就业趋势预测分析 | 第35-48页 |
3.1 沈阳市劳动力供给需求预测 | 第35-41页 |
3.1.1 劳动力供给趋势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1.2 劳动力需求趋势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1.3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| 第41页 |
3.2 沈阳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| 第41-45页 |
3.2.1 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2.2 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3页 |
3.2.3 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3-45页 |
3.3 沈阳市财政培训支出与就业之间关系分析 | 第45-48页 |
4 国内外解决就业的经验及借鉴 | 第48-52页 |
4.1 国外解决就业的经验 | 第48-49页 |
4.1.1 澳大利亚的全国性就业服务网络 | 第48页 |
4.1.2 欧洲国家的新欧洲就业战略 | 第48-49页 |
4.1.3 日本的职业培训体系 | 第49页 |
4.2 国内解决就业的经验 | 第49-50页 |
4.2.1 北京市的鼓励自主创业 | 第49-50页 |
4.2.2 深圳市的免费信息网络 | 第50页 |
4.3 国内外经验对沈阳的启示 | 第50-52页 |
4.3.1 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 | 第50页 |
4.3.2 积极预防失业 | 第50-51页 |
4.3.3 鼓励自主创业 | 第51-52页 |
5 解决沈阳市劳动人.就业的对策建议 | 第52-57页 |
5.1 优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| 第52-53页 |
5.1.1 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| 第52页 |
5.1.2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| 第52-53页 |
5.1.3 完善就业法律法规建设 | 第53页 |
5.1.4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 | 第53页 |
5.2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建设 | 第53-54页 |
5.2.1 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组织运营模式 | 第53-54页 |
5.2.2 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组织执行力及服务水平 | 第54页 |
5.2.3 重组公共部门,实现公共服务民营化、社会化 | 第54页 |
5.3 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与调节 | 第54-56页 |
5.3.1 优化产业结构 | 第54-55页 |
5.3.2 完善就业市场环境,实现就业公平 | 第55页 |
5.3.3 实行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| 第55-56页 |
5.4 推进相关职能部门的创业指导 | 第56-57页 |
5.4.1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| 第56页 |
5.4.2 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| 第56-57页 |
结束语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