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莱芜方言语音调查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0-14页 |
1.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材料来源 | 第12-14页 |
第2章 莱芜方言概况 | 第14-18页 |
2.1 莱芜市概况 | 第14-16页 |
2.1.1 地理、行政和人口 | 第14页 |
2.1.2 建制沿革 | 第14-16页 |
2.2 莱芜方言的归属及内部分区 | 第16-18页 |
2.2.1 方言归属 | 第16页 |
2.2.2 内部差异及分区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单字音系 | 第18-29页 |
3.1 单字音系 | 第18-21页 |
3.1.1 声母 | 第18-19页 |
3.1.2 韵母 | 第19-20页 |
3.1.3 声调 | 第20-21页 |
3.2 声韵拼合关系 | 第21-24页 |
3.3 文白异读 | 第24-29页 |
第4章 历史音韵 | 第29-42页 |
4.1 声母与中古音的演变关系 | 第29-33页 |
4.2 韵母与中古音的演变关系 | 第33-40页 |
4.3 声调与中古音的演变关系 | 第40-42页 |
第5章 儿化 | 第42-51页 |
5.1“儿”的单字音与儿化音变 | 第42-45页 |
5.2 山东中西部“儿化”音变比较 | 第45-47页 |
5.3 莱芜方言“儿”缀的历史音变 | 第47-51页 |
第6章 连读变调 | 第51-61页 |
6.1 重重型两字组的连调 | 第51-53页 |
6.2 重轻型两字组的连调 | 第53-58页 |
6.2.1 非叠字重轻型两字组的连调 | 第54-56页 |
6.2.2 AA式重叠名词两字组的连调 | 第56-57页 |
6.2.3 AA式动词重叠两字组的连调 | 第57-58页 |
6.3 两类重音—连调模式的综合考察 | 第58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附录 | 第66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