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言 | 第10-14页 |
1.1 选题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当前汽车维修业的发展 | 第10页 |
1.1.2 当前汽修从业人员的发展 | 第10-11页 |
1.2 当前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1-13页 |
1.2.1 教学理念陈旧 | 第11页 |
1.2.2 教学模式落后 | 第11页 |
1.2.3 专业教师紧缺 | 第11-12页 |
1.2.4 教学内容滞后,课程体系落后 | 第12页 |
1.2.5 教学方法陈旧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 | 第13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行动导向法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14-30页 |
2.1 国内外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现状 | 第14-18页 |
2.1.1 我国中职学校的汽修教学现状 | 第14-16页 |
2.1.2 国外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现状 | 第16-18页 |
2.2 行动导向法的概念 | 第18-19页 |
2.3 行动导向法的基本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4 行动导向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| 第20-21页 |
2.5 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的必备条件 | 第21-22页 |
2.6 行动导向法的实施过程 | 第22-23页 |
2.7 行动导向法的教学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7.1 案例教学法 | 第23-24页 |
2.7.2 模拟教学法 | 第24-25页 |
2.7.3 角色扮演教学法 | 第25-28页 |
2.7.6 “大脑风暴”教学法 | 第28页 |
2.7.7 实验教学法 | 第28-29页 |
2.8 行动导向法的作用 | 第29页 |
2.9 总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中职汽修专业中行动导向法的教学设计 | 第30-53页 |
3.1 汽修专业调研 | 第30-33页 |
3.1.1 汽修行业现状及市场需求调研 | 第30-31页 |
3.1.2 汽修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调研 | 第31页 |
3.1.3 汽修行业岗位能力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2 行动导向法汽修专业的培养目标 | 第33-34页 |
3.3 行动导向法的中职汽修专业课程体系 | 第34-39页 |
3.3.1 行动导向法的汽修专业学制与职业资格要求 | 第38页 |
3.3.2 行动导向法在“校企合作”的应用 | 第38-39页 |
3.4 中职汽修专业实施行动导向法的环境设计 | 第39-49页 |
3.4.1 校内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 | 第39-48页 |
3.4.2 校外实训基地 | 第48-49页 |
3.5 行动导向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| 第49-50页 |
3.6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实施过程 | 第50页 |
3.7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在汽修专业中的评价方法 | 第50-52页 |
3.8 总结 | 第52-53页 |
第4章 行动导向法在本校汽修教学的实践 | 第53-73页 |
4.1 项目化在汽修专业中的实践应用 | 第53-63页 |
4.2 角色扮演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实践应用 | 第63-66页 |
4.3 案例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实践应用 | 第66-68页 |
4.4 引导文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实践应用 | 第68-69页 |
4.5 模拟教学法在汽修专业中的实践应用 | 第69-71页 |
4.6 总结 | 第71-73页 |
第5章 行动导向法的汽修专业教学成效 | 第73-85页 |
5.1 提高汽修专业技能水平 | 第73-76页 |
5.1.1 行动导向法使技能通过率极高 | 第73-74页 |
5.1.2 技能大赛硕果累累 | 第74-76页 |
5.2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显著提高 | 第76-78页 |
5.2.1 学生就业供不应求 | 第76-77页 |
5.2.2 企业单位认同度高 | 第77-78页 |
5.3 专业老师教学水平飞跃 | 第78-81页 |
5.3.1 课堂精彩,成绩斐然 | 第78-79页 |
5.3.2 汽修专业技能普通提高 | 第79-80页 |
5.3.3 教科研成果显著 | 第80-81页 |
5.4 行动导向法的推广进一步提高汽修专业建设 | 第81-82页 |
5.4.1 行动导向法的推广与市场“零”接轨 | 第81页 |
5.4.2 行动导向法推广课程设置为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| 第81-82页 |
5.4.3 行动导向法推广促进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 | 第82页 |
5.4.4 行动导向法推广给汽修专业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 | 第82页 |
5.5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| 第82-85页 |
5.5.1 实现“双赢” | 第82-83页 |
5.5.2 资源共享,利惠双方 | 第83-84页 |
5.5.3 创建企业特色冠名班 | 第84-85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5-89页 |
6.1 结论 | 第85-86页 |
6.2 展望 | 第86-89页 |
6.2.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86-87页 |
6.2.2 拟解决迫切的问题 | 第87-88页 |
6.2.3 改进的策略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92页 |
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92页 |
录用和发表的论文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