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电化教育论文--计算机化教学论文

基于电子书包的延展认知分析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1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认知主义及延展认知主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电子书包第11-13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3-16页
2 电子书包的概述第16-24页
    2.1 电子书包的界定第16-17页
    2.2 电子书包的构成要素第17-19页
    2.3 电子书包的发展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电子书包的发展历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突破三大局限,促进电子书包的新发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电子书包的前景展望第22-24页
3 延展认知的概述第24-30页
    3.1 从脑内认知到具身认知,再到延展认知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脑内认知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具身认知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延展认知第27-28页
    3.2 认知界限的思考第28-30页
4 基于电子书包的延展认知系统的形成第30-45页
    4.1 认知源的形成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电子书包认知源的形成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电子书包认知源与传统认知源的比较第34-35页
    4.2 认知工具的构建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认知工具的界定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电子书包认知工具的构建第38-40页
    4.3 认知环境的构建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电子书包认知环境的界定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电子书包学习环境的构建第41-45页
5 基于电子书包的延展认知特征分析第45-55页
    5.1 认知的均等性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认知均等性原则概述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基于电子书包的认知均等性分析第46-49页
    5.2 认知的互补性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认知互补性原则概述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基于电子书包的认知互补性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5.3 认知的“耦合-构成”性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“耦合-构成”原则概述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基于电子书包的“耦合-构成”分析第53-55页
6 基于电子书包的延展认知实践案例第55-76页
    6.1 基于电子书包的认知过程分析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电子书包在认知过程中的优势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基于电子书包的认知过程的发生第56-60页
    6.2 两个实践案例——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第60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教学实验前期准备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教学实验的实施第61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结果分析第67-73页
    6.3 小结第73-76页
结语第76-78页
参考文献第78-82页
附录 1第82-83页
附录 2第83-85页
附录 3第85-87页
附录 4第87-89页
致谢第89页

论文共8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低温、高污染地区接触网绝缘子清洗装置研究
下一篇:焦炉烟气钢渣湿法联合脱硫脱硝工艺基础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