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焦化行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| 第11-14页 |
1.2 焦炉烟气净化技术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| 第14-19页 |
1.2.1 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2.2 氮氧化物控制技术 | 第15-18页 |
1.2.3 焦炉烟气联合脱硝脱硝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2.4 焦炉烟气脱硫脱硝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9页 |
1.3 钢渣脱硫脱硝技术进展 | 第19-20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焦炉烟气钢渣湿法联合脱硫脱硝工艺优化 | 第22-38页 |
2.1 前言 | 第22页 |
2.2 实验方案 | 第22-29页 |
2.2.1 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22-23页 |
2.2.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| 第23页 |
2.2.3 实验装置 | 第23-25页 |
2.2.4 实验方法 | 第25页 |
2.2.5 脱除率计算方法 | 第25-28页 |
2.2.6 实验表征及分析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6页 |
2.3.1 反应温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3.2 钢渣浓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3.3 气液比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3.4 钢渣粒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3.5 烟气流速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3.6 氧气浓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3.7 初始NO浓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3.8 初始SO_2浓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热力学分析 | 第38-52页 |
3.1 前言 | 第38页 |
3.2 钢渣湿法脱硫脱硝初步机理探究 | 第38-42页 |
3.2.1 气-液-固三相反应体系扩散传质过程概述 | 第38页 |
3.2.2 钢渣水化过程 | 第38-40页 |
3.2.3 SO_2的溶解及吸收过程 | 第40-41页 |
3.2.4 NO_x的溶解及吸收过程 | 第41-42页 |
3.3 热力学分析概述 | 第42-44页 |
3.3.1 热力学基本定律 | 第42-43页 |
3.3.2 吉布斯函数、平衡常数与反应方向限度判据 | 第43页 |
3.3.3 SO_2和NO平衡分压的计算 | 第43页 |
3.3.4 HSC Chemistry软件概述 | 第43-44页 |
3.4 钢渣湿法脱硫脱硝热力学计算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0页 |
3.4.1 钢渣湿法脱硫热力学计算 | 第44-47页 |
3.4.2 钢渣湿法脱硝热力学计算 | 第47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4章 添加氧化助剂的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| 第52-57页 |
4.1 前言 | 第52页 |
4.2 实验方案 | 第52-53页 |
4.2.1 实验原料及试剂 | 第52页 |
4.2.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| 第52页 |
4.2.3 实验装置 | 第52页 |
4.2.4 实验方法 | 第52-53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3-56页 |
4.3.1 氧化助剂的筛选 | 第53-54页 |
4.3.2 高锰酸钾浓度对脱除率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3.3 高锰酸钾助剂作用机理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5.1 结论 | 第57-58页 |
5.2 本文创新点 | 第58页 |
5.3 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