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1 绪论 | 第7-13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7-11页 |
·选题缘由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语料选择 | 第12页 |
·研究方法与步骤 | 第12-13页 |
2 总说——礼书对方位与尊卑的表述 | 第13-40页 |
·迎送宾客的方位尊卑 | 第14-17页 |
·聚会立位、布席的方位尊卑 | 第17-22页 |
·立位之仪 | 第17-20页 |
·布席方位尊卑 | 第20-22页 |
·祭祀礼方位尊卑 | 第22-25页 |
·右社稷而左宗庙 | 第23页 |
·左昭右穆 | 第23-25页 |
·祭祀用牲尚右 | 第25页 |
·丧葬礼方位尊卑 | 第25-28页 |
·参加葬礼的人尊东尊北 | 第26页 |
·死者尊西 | 第26-27页 |
·丧葬用牲尚左 | 第27-28页 |
·乘车尊左 | 第28-30页 |
·男左女右 | 第30-31页 |
·其他散见方位尊卑 | 第31-34页 |
·军队尊右 | 第31-32页 |
·学制尚右 | 第32-33页 |
·执物尚左 | 第33-34页 |
·礼书中可见的左右尊卑原因分析 | 第34-38页 |
·天道尚左,地道尚右 | 第34页 |
·左东右西,左阳右阴 | 第34-36页 |
·左阳为尊,右阴为卑 | 第36-37页 |
·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40页 |
3 多变——春秋战国时期的方位词与复杂的尊卑文化 | 第40-53页 |
·春秋战国官称中的左右与尊卑 | 第40-48页 |
·东周以右为尊 | 第40-41页 |
·春秋时鲁国尊右 | 第41页 |
·春秋时期卫国尊右 | 第41-42页 |
·春秋时期宋国职官左右尊卑不定,以时事为转移 | 第42-43页 |
·春秋时期晋国官制尊右,主要表现在军事设置上面 | 第43-44页 |
·战国时期赵国官制尊右 | 第44页 |
·战国时期齐国尚右 | 第44-45页 |
·楚国以尚左为主,亦有尚右表现 | 第45-47页 |
·战国时期秦国文臣尚左,军事尚右 | 第47-48页 |
·“左券”“右券”主从考证 | 第48-51页 |
·小结:春秋战国时期尊左尊右的问题 | 第51页 |
·礼书中的方位词与史书中的方位词比较 | 第51-53页 |
4 继承与发展——秦汉时期方位词与尊卑观念 | 第53-67页 |
·政治观念上的方位尊卑 | 第53-59页 |
·西汉文职尚右 | 第53-55页 |
·西汉武职尊左 | 第55-58页 |
·匈奴尚左 | 第58-59页 |
·有关汉朝社会风俗的方位尊卑文化 | 第59-65页 |
·社会风俗右尊左卑 | 第59-61页 |
·座次尊东向南向 | 第61-63页 |
·“闾左”“豪右”考证 | 第63-65页 |
·小结:秦汉时期对春秋战国时期尊卑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| 第65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