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说文解字》中的反形字研究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10页 |
1 反形字的概念和数量 | 第10-15页 |
·反形字的概念 | 第10页 |
·反形字的含义 | 第10页 |
·本文反形字的界定 | 第10页 |
·反形字的数量 | 第10-15页 |
·《说文》前反形字的数量 | 第10页 |
·《说文》中反形字的数量 | 第10-11页 |
·《说文》34 对反形字字形表 | 第11-15页 |
2 反形字的取象构形 | 第15-22页 |
·“象” | 第15-17页 |
·“象”的概念 | 第15页 |
·“象”与汉字 | 第15-16页 |
·“象思维” | 第16-17页 |
·反形字的取象构形 | 第17-19页 |
·上下相对取象 | 第18页 |
·左右相对取象 | 第18-19页 |
·反形字与实象虚象的联系 | 第19页 |
·反形字的构形理据 | 第19-21页 |
·正形字的构形理据 | 第19-20页 |
·反形字的构形理据 | 第20-21页 |
·反形字取象构形的优劣 | 第21-22页 |
3 反形字的形义关系 | 第22-36页 |
·反形字的类别特征 | 第22-34页 |
·形义完全相反相对的反形字 | 第22-26页 |
·形相反,义相近的反形字 | 第26-30页 |
·形相反,意义不相关的 | 第30-31页 |
·其他 | 第31-34页 |
·反形字的表意特征 | 第34-36页 |
·反形字的组合形式 | 第34-35页 |
·反形字的表意效果 | 第35-36页 |
4 反形字的发展演变 | 第36-59页 |
·变化的形式 | 第36-42页 |
·正、反形字古今传承完全不变 | 第36-38页 |
·正形字保存,反形字消亡 | 第38-41页 |
·正、反形字均已变化 | 第41-42页 |
·变化的特征 | 第42-59页 |
·已成为类化的标志——偏旁部首 | 第43-56页 |
·符号化——失去表意作用的单纯符号化的构字部件 | 第56-59页 |
5 反形字的成因探析 | 第59-63页 |
·主观因素:社会文化思维心理的折射 | 第59-61页 |
·比类思维与反形字 | 第59-60页 |
·辩证思维与反形字 | 第60-61页 |
·客观原因:文字记录语言的需要导致字形的传承变异 | 第61-63页 |
·用字的需要,产生了部件“分化”、“合并”等现象 | 第61页 |
·文字位置的逐渐定型导致的差异 | 第61-62页 |
·繁化或简化汉字时的偶合 | 第62-63页 |
6 结论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