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即“灵魂转向的艺术”--柏拉图思想中的引导观念及其阐释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2-20页 |
(一)写作缘由与背景 | 第12-13页 |
(二)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1.对于不同教育观的认识和研究 | 第13-15页 |
2.对于教育引导概念的认识和研究 | 第15-17页 |
3.对于柏拉图教育引导观念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(三)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(四)研究意义 | 第18-20页 |
1.理论意义 | 第18-19页 |
2.现实意义 | 第19-20页 |
一、引导作为教育的“观念单元” | 第20-25页 |
(一)观念史研究与教育观念史 | 第20-22页 |
1.对于观念史研究的解读 | 第20-21页 |
2.教育观念史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(二)教育观念阐释的历史之维 | 第22-23页 |
(三)引导作为教育观念的意涵 | 第23-25页 |
二、从《理想国》中的“洞喻”到教育引导观念的引出 | 第25-35页 |
(一)何谓柏拉图的“洞喻” | 第25-29页 |
1.柏拉图为什么要选择“洞喻” | 第25-26页 |
2.“洞穴之喻”的结构和解读 | 第26-28页 |
3.洞喻所隐含的教育引导观念 | 第28-29页 |
(二)引导在柏拉图理念论中即是“灵魂的转向” | 第29-32页 |
1.引导是连接两个世界的中介 | 第29-30页 |
2.引导与教育是同在的 | 第30-31页 |
3.教育是要引导灵魂的 | 第31-32页 |
(三)引导要回归对“善”与“真理”的把握 | 第32-35页 |
1.引导是对善的追寻 | 第32页 |
2.引导是对真理的渴求 | 第32-33页 |
3.善与真理是统一的 | 第33-35页 |
三、柏拉图教育引导观念运行状态的历史意蕴 | 第35-55页 |
(一)引导之前的说明 | 第35-40页 |
1.人本有的知识需要引导 | 第35-36页 |
2.引导是有准备的活动 | 第36-37页 |
3.引导中的两个主体 | 第37-39页 |
4.引导场景的塑造 | 第39-40页 |
(二)引导者自身的品性 | 第40-43页 |
1.引导者要有“爱” | 第40-41页 |
2.引导者要勇敢 | 第41页 |
3.引导者要智慧 | 第41-42页 |
4.相信被引导者 | 第42-43页 |
(三)引导者和被引导者间的关系 | 第43-46页 |
1.引导中双方的起点不同 | 第43-44页 |
2.引导中双方的目标相同 | 第44-45页 |
3.引导中双方是合作的共同体 | 第45页 |
4.引导双方在过程中走向融合 | 第45-46页 |
(四)引导的介质 | 第46-48页 |
1.引导的话题 | 第46-47页 |
2.话题的内涵 | 第47-48页 |
(五)引导的过程 | 第48-51页 |
1.以苏格拉底式对话为主要教育引导过程 | 第48-50页 |
2.引导过程的实质就是做有理性的指路人 | 第50-51页 |
(六)引导的目的 | 第51-55页 |
1.引导要关乎人的灵魂 | 第51-52页 |
2.引导要培养完整的人 | 第52-53页 |
3.引导要走向现实政治 | 第53-55页 |
四、引导作为柏拉图实现最高理念的可能性 | 第55-61页 |
(一)理论上的必然 | 第55-58页 |
1.引导是人之自我性回归的要求 | 第55-56页 |
2.引导作为教育之手段和本质 | 第56-58页 |
(二)实践中的可能 | 第58-61页 |
1.引导要回归现实问题处境 | 第58-59页 |
2.引导是实现善的理念工具 | 第59-61页 |
五、对于柏拉图教育引导观念的反思 | 第61-74页 |
(一)正确理解柏拉图教育引导观念 | 第61-64页 |
1.对近代人们教育观点的考察 | 第61-63页 |
2.反思教育引导观念的本质性 | 第63-64页 |
3.深刻把握教育对灵魂的指引 | 第64页 |
(二)真理与正义的当代回归 | 第64-67页 |
1.引导要关注现实政治 | 第65-66页 |
2.引导要实现哲学回归 | 第66-67页 |
(三)以引导对教育进行审视 | 第67-69页 |
1.以引导观深刻理解教育 | 第67-68页 |
2.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 | 第68页 |
3.学习者要学会自我改变 | 第68-69页 |
(四)建立合理化的引导模式 | 第69-74页 |
1.引导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| 第69-70页 |
2.引导中要杜绝简单性倾向 | 第70页 |
3.引导中双方的地位要平等 | 第70-71页 |
4.引导要关注生活化场景塑造 | 第71页 |
5.引导的开展要合时宜性 | 第71-72页 |
6.引导要注重德性的培养 | 第72-74页 |
结语:重拾关乎“根本”的艺术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附: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