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结构部件论文--转向系统论文

基于模糊PID控制的EPS舒适性和评价优化方法研究

致谢第7-8页
摘要第8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5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-18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助力转向系统性能及相关评价研究现状第18-21页
    1.4 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第21-22页
    1.5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第22-23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23-24页
第二章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原理及关键部件性能分析第24-33页
    2.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原理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EPS系统的结构原理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EPS系统主要形式及特点第25-26页
    2.2 EPS系统关键组成部件及其性能分析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转矩及车速传感器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助力电动机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减速传动机构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电磁离合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电子控制单元第30-31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31-33页
第三章 EPS系统动力学建模及驾驶员模型第33-47页
    3.1 EPS系统受力分析第33-34页
    3.2 EPS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动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与简化第35-36页
    3.3 EPS系统模型参数确定第36-42页
    3.4 理想助力转向系轻便性和路感特点第42-43页
    3.5 驾驶员模型的建立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驾驶员模型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驾驶员分类第45-47页
第四章 EPS驾驶舒适性评价方法第47-51页
    4.1 操纵稳定性评价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4.2 基于稳定性特征参数的舒适性评价第49-50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50-51页
第五章 EPS系统助力特性曲线研究及优化后评价第51-62页
    5.1 EPS助力特性第51-52页
    5.2 转向助力特性曲线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助力特性曲线设计原则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转向助力特性曲线设计第52-53页
    5.3 EPS特性曲线类型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直线型助力特性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折线型助力特性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曲线型助力特性第54-55页
    5.4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实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原地转向试验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双纽线试验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蛇形试验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三组试验对驾驶操纵舒适性的影响第58-61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61-62页
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62-65页
    6.1 总结第62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62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6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三种类型的高中生物学微课设计与开发
下一篇:专递课堂教学互动及其优化策略研究--以咸安实验区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