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缩写 | 第21-22页 |
词汇表 | 第22-26页 |
1 绪论 | 第26-43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 | 第26-29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26-28页 |
1.1.2 选题原因 | 第28-29页 |
1.2 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29-34页 |
1.2.1 大数据给中小企业带来新机遇 | 第29-30页 |
1.2.2 大数据的崛起 | 第30-31页 |
1.2.3 中国制造2025中大数据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1.2.4 基于大数据的中小企业动态竞争力 | 第32-33页 |
1.2.5 选题目的 | 第33-34页 |
1.3 研究构想和方法 | 第34-37页 |
1.4 论文的三个创新点 | 第37-41页 |
1.4.1 通过动态能力令中小企业高速转型和资源重新配置 | 第38-39页 |
1.4.2 通过大数据手段来提炼微弱信号去强化动态竞争力 | 第39-40页 |
1.4.3 通过实时大数据提升中小企业动态决策能力 | 第40-41页 |
1.5 理论关系 | 第41-43页 |
1.5.1 大数据、动态竞争力和微弱信号之间的关系 | 第41页 |
1.5.2 我国中小企业与动态竞争力的关系 | 第41-43页 |
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| 第43-70页 |
2.1 竞争力相关理论 | 第44-47页 |
2.2 企业战略精神与竞争力理论 | 第47-51页 |
2.2.1 中小企业战略精神 | 第47-49页 |
2.2.2 竞争值架构 | 第49-51页 |
2.3 动态竞争力理论 | 第51-58页 |
2.3.1 特质 | 第52-54页 |
2.3.2 历史背景 | 第54-55页 |
2.3.3 吸收能力 | 第55-56页 |
2.3.4 动态竞争力框架 | 第56-58页 |
2.4 大数据文献综述 | 第58-67页 |
2.4.1 定义 | 第59-60页 |
2.4.2 技术 | 第60-62页 |
2.4.3 应用汇总 | 第62-64页 |
2.4.4 保安隐私 | 第64-65页 |
2.4.5 共享架构 | 第65页 |
2.4.6 创造价值 | 第65-66页 |
2.4.7 决策能力 | 第66-67页 |
2.5 微弱信号理论(中小企业动态竞争力与大数据是主关系) | 第67-70页 |
2.5.1 微弱信号与动态竞争力的关系 | 第67-69页 |
2.5.2 动态竞争力、大数据和微弱信号的关系 | 第69-70页 |
3 大数据对中小企业运营的挑战 | 第70-79页 |
3.1 国内大数据运营调研 | 第70-72页 |
3.2 中小企业大数据运营状态 | 第72-74页 |
3.3 大数据给中小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| 第74-76页 |
3.4 中小企业在使用大数据时面临的问题 | 第76-79页 |
3.4.1 中小企业能够共享大数据 | 第76-77页 |
3.4.2 如何保障在大数据中的隐私 | 第77页 |
3.4.3 可以快速建立中小企业大数据系统 | 第77-78页 |
3.4.4 中小企业如何建立使用大数据实时分析 | 第78-79页 |
4 要解决的研究问题 | 第79-81页 |
4.1 大数据给中小企业的挑战 | 第79页 |
4.2 动态竞争力对于静态竞争力优势和指标框架 | 第79页 |
4.3 微弱信号如何通过大数据影响中小企业动态竞争力 | 第79-80页 |
4.4 动态竞争力如何影响中小企业的业务表现 | 第80页 |
4.5 如何解决第三章发现的四个问题 | 第80-81页 |
5 研究模型建立和假设 | 第81-89页 |
5.1 研究模型的构想思路 | 第81-82页 |
5.2 关键变量依据 | 第82-84页 |
5.3 关键变量的定义 | 第84-86页 |
5.4 研究模型 | 第86-87页 |
5.5 研究假说 | 第87-89页 |
6 个案研究 | 第89-118页 |
6.1 研究方法 | 第89-95页 |
6.1.1 本体论和认识论 | 第89-90页 |
6.1.2 混合研究方法 | 第90-91页 |
6.1.3 定性非结构化访问 | 第91-92页 |
6.1.4 定性访问内容分析 | 第92-94页 |
6.1.5 问卷研究 | 第94-95页 |
6.2 选择受访公司的条件 | 第95页 |
6.3 受访者介绍 | 第95-99页 |
6.4 个案研究提纲问题(含伦理考虑) | 第99页 |
6.5 从访谈个案建立创新点和对策 | 第99-105页 |
6.5.1 三个创新点的建立 | 第99-102页 |
6.5.2 四个对策的建立 | 第102-105页 |
6.6 访问个案内容分析 | 第105-114页 |
6.6.1 内容分析编码方案 | 第105-106页 |
6.6.2 编码聚类分析 | 第106-110页 |
6.6.3 国家地域区别 | 第110-112页 |
6.6.4 聚类分析汇总 | 第112-114页 |
6.7 个案研究重给修正实证模型 | 第114-116页 |
6.8 个案研究结论意见 | 第116页 |
6.9 建立调查问卷初稿 | 第116-118页 |
7 定量检测与实证分析 | 第118-139页 |
7.1 测量变量 | 第118-121页 |
7.1.1 独立控制变量 | 第118-120页 |
7.1.2 因变量 | 第120-121页 |
7.1.3 变量分类 | 第121页 |
7.2 研究模型 | 第121页 |
7.3 小样本预检测 | 第121-122页 |
7.4 定立调查问卷 | 第122页 |
7.5 电子问卷 | 第122-124页 |
7.5.1 问卷发放 | 第122-124页 |
7.5.2 回收可信度控制 | 第124页 |
7.6 选取分析工具SPSS | 第124页 |
7.7 丢失的数据 | 第124-125页 |
7.8 描述性统计 | 第125页 |
7.8.1 独立控制参数 | 第125页 |
7.8.2 问卷核心变量 | 第125页 |
7.9 相关系数 | 第125-127页 |
7.10 可靠性(一致性) | 第127页 |
7.11 因素分析 | 第127-128页 |
7.12 调节变量假说测试 | 第128-137页 |
7.12.1 “H1:微弱信号和杂音水平决定商业环境传感程度”(是) | 第129-130页 |
7.12.2 “H2:商业环境传感以单边正面影响业务调整结果,定位大数据作为调节变量”(是) | 第130-131页 |
7.12.3 “H3:业务调整以单边正面影响资源和能力转化幅度,定位大数据作为调节变量”(是) | 第131-132页 |
7.12.4 “H4:资源和能力转化以单边正面影响资源编排幅度,定位大数据作为调节变量”(是) | 第132-133页 |
7.12.5 “H5:资源编排以单边正面影响营销和技术能力,定位大数据作为调节变量”(是) | 第133-134页 |
7.12.6 “H6:资源编排以单边正面影响学习能力,定位大数据作为调节变量”(是) | 第134-135页 |
7.12.7 “H7:资源编排以单边正面影响协调和整合能力,定位大数据作为调节变量”(是) | 第135-136页 |
7.12.8 “H8:资源编排以单边正面影响对环境的竞争战略反应,定位大数据作为调节变量”(是) | 第136-137页 |
7.13 模型讨论与问题分析 | 第137页 |
7.14 问卷结论意见 | 第137-139页 |
8 提升中小企业动态竞争力的对策 | 第139-149页 |
8.1 对策框架 | 第139-140页 |
8.2 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大数据共享平台(第一个对策) | 第140-142页 |
8.3 建立以中小企为中心的大数据隐私系统(第二个对策) | 第142-144页 |
8.4 建立基于云技术的中小企业营运大数据系统(第三个对策) | 第144-146页 |
8.5 提升中小企业大数据实时分析能力(第四个对策) | 第146-149页 |
9 结论及展望 | 第149-152页 |
9.1 研究结论 | 第149页 |
9.2 学术价值 | 第149-150页 |
9.3 实践意义 | 第150页 |
9.4 局限性 | 第150页 |
9.5 展望与后续研究 | 第150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62页 |
附录一 访问个案内容编码分析(第一部分) | 第162-163页 |
附录二 访问个案内容编码分析(第二部分) | 第163-164页 |
附录三 访问个案内容编码分析(第三部分) | 第164-165页 |
附录四 个案访谈内容 | 第165-184页 |
附录五 调查问卷初稿 | 第184-188页 |
附录六 描述性统计 | 第188-208页 |
附录七 中文问卷(以广州、上海、北京为调查对象) | 第208-214页 |
附录八 英文问卷(以香港,新加坡和欧洲为调查对象) | 第214-220页 |
附录九 葡萄牙文问卷(以巴西为调查对象) | 第220-229页 |
附录十 日文问卷(以东京为调查对象) | 第229-236页 |
致谢 | 第2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