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7-9页 |
一、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7-8页 |
二、本文研究的范围 | 第8-9页 |
三、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| 第9页 |
四、语料来源 | 第9页 |
第二章 关于“比”字句的研究成果概述 | 第9-14页 |
一、关于“比”字句本体的研究成果 | 第10-12页 |
(一) 关于“比”字句肯定式研究 | 第10-11页 |
(二) 关于“比”字句否定式研究 | 第11-12页 |
二、对外汉语中关于“比”字句的研究成果 | 第12-14页 |
(一) 关于“比”字句偏误分析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 关于“比”字句习得顺序的研究 | 第13页 |
(三) 关于“比”字句切分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三、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“比”字句的研究 | 第14页 |
第三章 中亚留学生汉语“比”字句的习得 | 第14-30页 |
一、“比”字句习得的偏误 | 第14-29页 |
(一) “比”字句中程度副词使用的偏误 | 第14-17页 |
(二) 比较项方面的偏误 | 第17-22页 |
1、 比较客体缺失 | 第18页 |
2、比较项的位置不合适 | 第18-19页 |
3、 比较项句法结构混杂 | 第19-20页 |
4、 用“了”代替“的” | 第20页 |
5、 比较项的省略不当 | 第20-22页 |
(三) 结果项方面的偏误 | 第22-29页 |
1、 结果项是形容词时出现的偏误 | 第22-23页 |
2、 含有补语的结果项,谓语和补语位置颠倒或数量补语多余 | 第23-24页 |
3、 结果项中成分丢失 | 第24-27页 |
4、 “得多”“早”“晚”“有+Np”的误用 | 第27-28页 |
5、结果项和比较点语义搭配不当 | 第28-29页 |
二、偏误原因分析 | 第29-30页 |
(一) 客观原因 | 第29-30页 |
(二) 主观原因 | 第30页 |
第四章“比”字句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| 第30-45页 |
一、“比”字句教学的原则 | 第30-34页 |
(一) 坚持结构、语义、语用相结合的“比”字句教学 | 第31页 |
(二) 注重“比”字句形式和意义相搭配的语义认知解释 | 第31-32页 |
(三) 注重循序渐进,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 | 第32页 |
(四) 注重针对学习者的语法偏误进行教学 | 第32-33页 |
(五) 坚持感性化教学和图示化教学 | 第33-34页 |
二、“比”字句教学设想 | 第34-45页 |
(一) 肯定式“比”字句的教学 | 第34-39页 |
(二) “比”字句否定式教学方法 | 第39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7页 |
注释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| 第52-53页 |
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