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a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9-33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23页 |
(一) 媒介形象 | 第11-21页 |
(二) 后媒介形象 | 第21-23页 |
三、研究范围 | 第23-25页 |
(一) 新媒体时代 | 第23-24页 |
(二) 大学生 | 第24-25页 |
(三) 大学生自我建构的媒介形象 | 第25页 |
四、研究对象 | 第25-27页 |
五、研究框架 | 第27-29页 |
六、研究方法 | 第29-33页 |
第一章 新媒介语境下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的转向 | 第33-55页 |
一、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的转向 | 第33-37页 |
(一) 从他者建构为主导到自我建构为主导 | 第34-35页 |
(二) 从语言建构为主导到视觉建构为主导 | 第35-36页 |
(三) 从单维建构为主导到多元建构为主导 | 第36-37页 |
二、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转向的要素分析 | 第37-50页 |
(一) 建构主体 | 第38-39页 |
(二) 建构动机 | 第39-42页 |
(三) 建构背景 | 第42-44页 |
(四) 建构途径 | 第44-46页 |
(五) 建构内容与建构客体 | 第46-49页 |
(六) 建构结果 | 第49-50页 |
三、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转向的原因 | 第50-55页 |
(一) 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转向的社会原因 | 第50-51页 |
(二) 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转向的媒介原因 | 第51-53页 |
(三) 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转向的教育原因 | 第53-55页 |
第二章 大学生“符号游戏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55-77页 |
一、图像符号:大学生“符号游戏者”媒介形象建构的介质 | 第55-58页 |
(一) 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的图像化趋势 | 第56-57页 |
(二) 图像符号意义再生产中的符号游戏 | 第57-58页 |
二、大学生“符号游戏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58-71页 |
(一) 大学生“符号游戏者”媒介形象的建构策略 | 第59-65页 |
(二) 大学生“符号游戏者”媒介形象的建构途径 | 第65-71页 |
三、大学生“符号游戏者”媒介形象的特征 | 第71-77页 |
(一) 与日常生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 | 第72-73页 |
(二) 突出个人价值体验 | 第73-74页 |
(三) 强调个人感受的即时图像转换 | 第74-75页 |
(四) 凸显自身形象的奇观性 | 第75-77页 |
第三章 大学生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77-103页 |
一、大学生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77-85页 |
(一) 在意义改编中建构想象的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 | 第77-82页 |
(二) 大学生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建构的合谋逻辑 | 第82-85页 |
二、大学生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的总体轮廓 | 第85-90页 |
(一) 自我张扬却又物质化 | 第85-86页 |
(二) 反抗权威却又模糊责任 | 第86-87页 |
(三) 戏谑规则却又强调公平 | 第87页 |
(四) 个案分析——网络转喻中的文化参与者 | 第87-90页 |
三、文本转换中的大学生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90-103页 |
(一) 现实生活中的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90-94页 |
(二) 新媒介传播中的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94-98页 |
(三) 大众传媒关注中的“文化参与者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98-103页 |
第四章 大学生“空间‘他者’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103-127页 |
一、大学生媒介形象建构的空间-身份叙事 | 第103-106页 |
二、大学生“空间‘他者’”媒介形象建构 | 第106-127页 |
(一) 大学生“空间他者”媒介形象建构的空间-技术背景 | 第106-109页 |
(二) 大学生的“第三空间”与“空间生产” | 第109-112页 |
(三) 校园空间重新语境化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 | 第112-117页 |
(四) 城市空间“场景”中的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 | 第117-127页 |
第五章 从大学生媒介形象自我建构中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 | 第127-139页 |
一、媒介形象自我建构实践中的当代大学生特点 | 第127-130页 |
(一) 认知方式的理性与自觉 | 第127-128页 |
(二) 行为方式的主动与失范 | 第128-129页 |
(三) 价值观念的主流与多元 | 第129-130页 |
二、人文素养缺失的高等教育现状 | 第130-133页 |
(一) 高校内部设置与人文教育需求之间的不对称 | 第130-132页 |
(二) 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不均衡 | 第132-133页 |
三、加强人文素养高等教育的现实路径 | 第133-139页 |
(一) 遵循客观规律,合理调整人文素养教育重点 | 第133-135页 |
(二) 创新人文教育实践,拓宽人文素质教育实施路径 | 第135-136页 |
(三) 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,平衡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间的关系 | 第136-137页 |
(四) 着力提升媒介素养,有意识地推进人文教育与媒介素养的融合 | 第137-13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9-151页 |
后记 | 第151-15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1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