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绪论 | 第12-30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4-22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9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9-22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22-23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23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23-27页 |
(一) 理论研究方法 | 第23-27页 |
(二) 实证研究方法 | 第27页 |
五、研究框架以及创新点 | 第27-30页 |
(一) 本论文研究框架 | 第27页 |
(二)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7-30页 |
第一章 网络舆情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| 第30-42页 |
一、网络舆情的概念 | 第30-31页 |
二、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| 第31-34页 |
(一) 群体凝聚性 | 第31-32页 |
(二) 个体主观性 | 第32页 |
(三) 价值多元化 | 第32-33页 |
(四) 影响广泛性 | 第33页 |
(五) 易情绪化 | 第33-34页 |
(六) 易控制性 | 第34页 |
三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构成要素 | 第34-37页 |
(一)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| 第34-35页 |
(二)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象 | 第35-37页 |
四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 | 第37-42页 |
(一) 高校良好网络舆情环境的需要 | 第37-38页 |
(二) 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| 第38-39页 |
(三) 推进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现实需要 | 第39页 |
(四)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开创的需要 | 第39-42页 |
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及模式 | 第42-56页 |
一、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因素与分析 | 第42-47页 |
(一) 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观因素 | 第42-44页 |
(二) 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客观因素 | 第44-47页 |
二、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| 第47-56页 |
(一) 意见聚集方式:渐进模式和突发模式 | 第47-50页 |
(二) 传播模式: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和群体模式 | 第50-56页 |
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管理困境 | 第56-82页 |
一、高校网络舆情特征的实证研究及数据分析 | 第56-72页 |
(一) 实证研究方法 | 第56-58页 |
(二) 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的实证数据分析 | 第58-72页 |
二、高校网络舆情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| 第72-76页 |
(一) 高校网络舆情典型案例简析 | 第73-74页 |
(二) 网络舆情中公共事件对高校教育产生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(三) 高校网络舆情公共事件应对策略存在的问题 | 第75-76页 |
三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困境 | 第76-82页 |
(一) 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| 第77-78页 |
(二) 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缺乏时效性和连续性 | 第78-79页 |
(三)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单一,缺乏针对性和互动性 | 第79页 |
(四)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不够 | 第79-80页 |
(五)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| 第80页 |
(六)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| 第80-81页 |
(七) 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投入不足 | 第81-82页 |
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理论应对策略研究 | 第82-108页 |
一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措施的实证调查 | 第82-83页 |
二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指导思想确立 | 第83-86页 |
(一) 以国家政策方针和道德规范为指导 | 第83-84页 |
(二) 以网络发展规律为指导 | 第84-85页 |
(三) 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导 | 第85-86页 |
三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系统控制理念 | 第86-92页 |
(一) 超前管理意识理念 | 第88页 |
(二) 现代传播理念 | 第88-89页 |
(三) 危机常态化管理理念 | 第89-90页 |
(四) 共振理念 | 第90-92页 |
(五) 信息引导理念 | 第92页 |
四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原则设计 | 第92-98页 |
(一) “以人为本”原则 | 第93-94页 |
(二) 及时性原则 | 第94-95页 |
(三) 公开性原则 | 第95-96页 |
(四) 客观性原则 | 第96-97页 |
(五) 有效引导原则 | 第97-98页 |
五、网络舆情管理要求设立 | 第98-101页 |
(一) 管理的目的从“维稳”转向“促和” | 第98-99页 |
(二) 管理的对象从“信息”转向“人” | 第99-100页 |
(三) 管理的思路从“堵”转向“引” | 第100-101页 |
(四) 管理的过程从“跳跃”转向“持续” | 第101页 |
六、高校网络舆情创新管理机制建设 | 第101-108页 |
(一) 建立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发布机制 | 第102-103页 |
(二) 完善和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传递机制 | 第103-104页 |
(三)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的信息协调机制 | 第104页 |
(四)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的引导机制 | 第104-105页 |
(五) 建立网络舆情管理的“安全阀”机制 | 第105-108页 |
第五章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运行对策研究 | 第108-134页 |
一、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系统 | 第108-113页 |
(一) 开环控制系统 | 第109页 |
(二) 闭环控制系统 | 第109页 |
(三) 复合控制系统 | 第109-113页 |
二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保障机制的设立 | 第113-122页 |
(一) 完善网络信息管理的法律保障 | 第113-114页 |
(二)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组织保障 | 第114-115页 |
(三)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队伍建设 | 第115-120页 |
(四) 健全网络舆情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| 第120-122页 |
三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信息处理机制的完善 | 第122-125页 |
(一)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信息汇集机制 | 第122-123页 |
(二)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信息分析与研判机制 | 第123-124页 |
(三)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信息反馈机制 | 第124-125页 |
四、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急机制的建立 | 第125-127页 |
(一)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急预警机制 | 第125-126页 |
(二)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| 第126-127页 |
五、高校网络舆情公共事件应对策略 | 第127-134页 |
(一) 高校网络公共事件 | 第127-128页 |
(二) 高校网络公共事件研判 | 第128-129页 |
(三) 高校网络舆情公共事件的应对原则 | 第129-131页 |
(四) 高校网络舆情公共事件的应对策略 | 第131-134页 |
结语 | 第134-136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6-140页 |
附录 | 第140-144页 |
后记 | 第1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