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五护肝颗粒制备工艺及功能学评价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8页 |
| 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8页 |
| ·葛根 | 第8-10页 |
| ·葛根药理活性 | 第8-10页 |
| ·葛根的利用现状 | 第10页 |
| ·葛根常用提取方法 | 第10页 |
| ·五味子 | 第10-12页 |
| ·五味子药理活性 | 第10-11页 |
| ·五味子的利用现状 | 第11页 |
| ·五味子的提取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丹参 | 第12-13页 |
| ·丹参药理活性 | 第12页 |
| ·丹参的利用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丹参的提取方法 | 第13页 |
| ·白芍简介 | 第13-15页 |
| ·白芍药理活性 | 第13-14页 |
| ·白芍的利用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白芍的提取方法 | 第15页 |
| ·甘草简介 | 第15-16页 |
| ·甘草药理活性 | 第15-16页 |
| ·甘草的利用现状 | 第16页 |
| ·甘草的提取方法 | 第16页 |
| ·肝损伤作用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CCl_4肝损伤机理 | 第16-17页 |
| ·酒精性肝损伤机理 | 第17页 |
| ·前景展望 | 第17-18页 |
| 第二章 原药材鉴定 | 第18-26页 |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18-19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18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8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18-19页 |
| ·薄层色谱鉴别 | 第19页 |
| ·原药材的含量测定 | 第19-21页 |
| ·葛根 | 第19页 |
| ·五味子 | 第19-20页 |
| ·丹参 | 第20页 |
| ·白芍 | 第20页 |
| ·甘草 | 第20-2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5页 |
| ·定性分析结果 | 第21-22页 |
| ·高效液相色谱结果 | 第22-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三章 提取工艺考察 | 第26-38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26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6-30页 |
| ·配方及配伍原则 | 第26-27页 |
| ·提取工艺路线 | 第27页 |
| ·葛根素含量测定方法 | 第27页 |
| ·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·甘草苷含量测定方法 | 第28页 |
| ·全方水提工艺优选 | 第28-29页 |
| ·醇、水分提工艺优选 | 第29-30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6页 |
| ·全方水提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| 第31-33页 |
| ·醇、水分提工艺试验结果 | 第33-36页 |
| ·工艺验证试验 | 第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| 第四章 功能试验 | 第38-47页 |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3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·CCl_4肝损伤实验 | 第38-39页 |
| ·酒精性肝损伤实验 | 第39-40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6页 |
| ·CCl_4肝损伤实验结果 | 第40-43页 |
| ·酒精性肝损伤实验结果 | 第43-4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五章 制剂成型工艺 | 第47-54页 |
| ·材料与仪器 | 第47页 |
| ·仪器与设备 | 第4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7-49页 |
| ·剂型选择 | 第47页 |
| ·辅料选择及装量的确定 | 第47页 |
| ·湿润剂选择 | 第47-48页 |
| ·总混时间选择 | 第48页 |
| ·颗粒干燥时间选择 | 第48页 |
| ·临界相对湿度考察 | 第48-4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·辅料的确定 | 第49页 |
| ·湿润剂的确定 | 第49页 |
| ·总混时间的确定 | 第49-50页 |
| ·颗粒干燥时间的确定 | 第50页 |
| ·临界相对湿度的确定 | 第50-51页 |
| ·验证实验 | 第51-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| 第六章 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6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