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引言 | 第9-17页 |
一、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(一)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| 第9页 |
(二)增强教材适用性的需要 | 第9页 |
(三)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促进新课程理论的实现 | 第10页 |
(二)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| 第10页 |
(三)解决教材与教学情境的矛盾 | 第10-11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(一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二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四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5-17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5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第一章 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内涵及理念 | 第17-23页 |
一、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概念及意义 | 第17-19页 |
(一)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(二)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意义 | 第18-19页 |
二、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(一)备课 | 第19页 |
(二)教材开发 | 第19页 |
(三)课程资源 | 第19-20页 |
三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理念 | 第20-23页 |
(一)课程目标为教材“二次开发”指明方向 | 第20-21页 |
(二)课程标准为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确定依据 | 第21页 |
(三)学习方式为教材“二次开发”提供参考 | 第21-22页 |
(四)课程评价为教材“二次开发”提供动力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不足的分析 | 第23-28页 |
一、教材选文的分析 | 第23-24页 |
(一)教材选文的容量 | 第23页 |
(二)教材选文的组织形式 | 第23-24页 |
(三)教材选文的内容 | 第24页 |
二、教材插图的分析 | 第24-25页 |
(一)教材插图的内容 | 第24-25页 |
(二)教材插图的规范 | 第25页 |
(三)教材插图的形式 | 第25页 |
三、教材课后练习的分析 | 第25-26页 |
(一)教材课后练习知识与能力的训练 | 第25-26页 |
(二)教材课后练习过程与方法的训练 | 第26页 |
(三)教材课后练习对学生实际的关注 | 第26页 |
四、教材写作练习的分析 | 第26-28页 |
(一)教材写作练习的主题 | 第26-27页 |
(二)教材写作练习的方法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教材“二次开发”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| 第28-43页 |
一、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现状 | 第28-32页 |
(一)教师对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评价 | 第28-30页 |
(二)学生对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评价 | 第30-32页 |
二、教师进行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现状 | 第32-35页 |
(一)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原因 | 第32-33页 |
(二)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依据 | 第33页 |
(三)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过程 | 第33-34页 |
(四)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形式 | 第34-35页 |
三、教师进行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流程 | 第35-36页 |
(一)基本要素分析:分析学生、语文教师、课程标准、学校环境的基本情况 | 第35-36页 |
(二)教材内容分析 | 第36页 |
(三)拟定目标 | 第36页 |
(四)方案的编制 | 第36页 |
四、教师进行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成效 | 第36-39页 |
(一)学生对教师使用教材的评价 | 第36-38页 |
(二)学生使用教材的方式 | 第38-39页 |
五、教材“二次开发”中出现的问题 | 第39-43页 |
(一)教师因素 | 第39-40页 |
(二)学生因素 | 第40-43页 |
第四章 教材“二次开发”实施的建议 | 第43-49页 |
一、对教师进行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建议 | 第43-46页 |
(一)转变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| 第43-44页 |
(二)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 | 第44页 |
(三)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| 第44-45页 |
(四)加强教师的反思和交流 | 第45页 |
(五)创新教学模式 | 第45-46页 |
二、对学生进行教材“二次开发”的建议 | 第46-49页 |
(一)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| 第46页 |
(二)培养学生的协商式学习能力 | 第46-47页 |
(三)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| 第47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附录 | 第53-6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