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部分 引言 | 第8-19页 |
一、选题的缘由 | 第8-9页 |
(一)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与支持 | 第8页 |
(二)幼儿发展评价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| 第8页 |
(三)幼儿评价中出现误区 | 第8-9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9-16页 |
(一)相关概念阐释 | 第9-11页 |
(二)幼儿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4页 |
(三)作品取样评价系统的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(四)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五)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析 | 第16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(一)幼儿发展评价实施的现状 | 第16-17页 |
(二)作品取样系统下幼儿发展评价的实施过程 | 第17页 |
(三)幼儿发展评价行动实施的效果 | 第17页 |
四、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(一)理论意义 | 第17-18页 |
(二)现实意义 | 第18页 |
五、本研究的创新点及特色 | 第18-19页 |
(一)研究内容方面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方法方面 | 第18-19页 |
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| 第19-26页 |
一、研究取向的思考 | 第19-21页 |
(一)以行动研究为取向的缘由 | 第19-20页 |
(二)研究者的素质 | 第20页 |
(三)研究伦理 | 第20-21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21-24页 |
(一)研究对象 | 第21-22页 |
(二)研究资料的收集 | 第22-23页 |
(三)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| 第23页 |
(四)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| 第23-24页 |
三、研究步骤及框架 | 第24-26页 |
(一)行动准备:分析现状 | 第24页 |
(二)行动实施:探索幼儿发展评价的实施过程 | 第24-25页 |
(三)行动反思:对行动实施进行效果分析 | 第25-26页 |
第三部分 幼儿发展评价实施的现状 | 第26-34页 |
一、评价的初衷:重视幼儿发展评价的外部效用,评价初衷现偏差 | 第26-27页 |
二、评价内容的选择:看重幼儿行为结果,疏于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| 第27-28页 |
三、评价人员的参与:人员多元化,缺少实质性的参与 | 第28-29页 |
四、评价标准的确立:笼统粗略,把《指南》直接作为评价工具 | 第29-30页 |
五、评价方法的选用:选择灵活,多为非正式评价 | 第30-31页 |
六、评价结果的处理:质性评价为主,评价结果处理简单化 | 第31-32页 |
七、评价实施的收获:主观感觉良好,幼儿发展状态不明晰 | 第32-34页 |
第四部分 作品取样系统下幼儿发展评价的实施过程 | 第34-62页 |
一、作品取样系统的学习与修订 | 第34-38页 |
(一)走近作品取样系统,厘清评价理念 | 第34-35页 |
(二)修订发展指引与检核表,确立评价标准 | 第35-38页 |
二、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| 第38-49页 |
(一)制定计划,明晰幼儿活动情境 | 第38-41页 |
(二)提高效率,开展分工与合作 | 第41-44页 |
(三)收集资料,运用多样评价方法 | 第44-49页 |
三、评价资料的分析与运用 | 第49-62页 |
(一)回顾反思,掌握分析策略 | 第49-52页 |
(二)从关注评价本身到关注幼儿发展 | 第52-59页 |
(三)利用评价,服务教育教学 | 第59-62页 |
第五部分 作品取样系统下幼儿发展评价行动实施的效果 | 第62-72页 |
一、幼儿发展评价行动实施促进教师转变的定量分析 | 第62-65页 |
(一)行动小组教师在行动前后评价文本分数的总体变化 | 第62-64页 |
(二)行动小组教师行动前后在不同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分析 | 第64-65页 |
二、幼儿发展评价行动实施促进教师转变的质的分析 | 第65-72页 |
(一)评价态度从“消极应付”到“积极主动” | 第65-66页 |
(二)评价重心从“重学习结果”到“重学习过程” | 第66-68页 |
(三)评价实施从“盲目无序”到“有条不紊” | 第68-69页 |
(四)教师角色从“主导幼儿”到“引导幼儿” | 第69-70页 |
(五)教学组织从“以教材中心”到“以幼儿中心” | 第70-72页 |
第六部分 综合讨论 | 第72-78页 |
一、幼儿发展评价是基于幼儿发展的评价 | 第72-73页 |
二、影响幼儿发展评价实施的因素 | 第73-75页 |
(一)教师经验及能力 | 第73-74页 |
(二)教师的专业成就动机 | 第74-75页 |
(三)上级“检查”的桎梏 | 第75页 |
三、两个行动研究小组间的行动差异 | 第75-78页 |
(一)教研基础不同 | 第75-76页 |
(二)合作学习的组织氛围不同 | 第76-78页 |
结论及建议 | 第78-84页 |
一、结论 | 第78-80页 |
二、建议 | 第80-84页 |
研究局限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附录 | 第89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