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对策研究--以J市为例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1 绪论 | 第9-20页 |
| ·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9-11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9-11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1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| ·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对策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·国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4-15页 |
| ·国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对策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·综合述评 | 第16页 |
| ·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·理论工具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| 第18页 |
| ·研究的难点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8-20页 |
| 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概念阐释 | 第20-24页 |
| ·义务教育 | 第20-21页 |
| ·均衡、均衡发展、教育均衡 | 第21-22页 |
| 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| 第22-24页 |
| 3 J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4-33页 |
| ·J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24页 |
| ·J市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概况 | 第24-25页 |
| ·J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25-33页 |
| ·办学条件参差不齐 | 第25-27页 |
| ·师资力量结构性失衡 | 第27-29页 |
| ·教学质量城乡差距显著 | 第29-31页 |
| 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突出 | 第31-33页 |
| 4 J市义务教育非均衡状态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8页 |
| ·办学条件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财政体制分权失衡 | 第33页 |
| ·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 | 第33-34页 |
| ·师资力量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教师收入城乡、校际差距较大 | 第34页 |
| ·教师职称评定城乡有别、普通校和重点校区别对待 | 第34-35页 |
| ·城乡教学质量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农村学校"软"、"硬"件资源匮乏 | 第35页 |
| ·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不高 | 第35-36页 |
| 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6-38页 |
| ·教育投入难以取得预期收益 | 第36页 |
| ·家庭教育缺失 | 第36-37页 |
| ·学校培养目标的偏差 | 第37-38页 |
| 5 国内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实践与经验 | 第38-42页 |
| ·国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实践与经验 | 第38-39页 |
| ·立法保障 | 第38页 |
| ·财政支持 | 第38-39页 |
| ·平衡师资 | 第39页 |
| ·国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实践 | 第39-42页 |
| ·朔州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| 第39-40页 |
| ·唐山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| 第40-41页 |
| ·成都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 | 第41-42页 |
| 6 J市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对策 | 第42-50页 |
| ·强化政府责任意识,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| 第42-43页 |
| ·维护教育公平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| 第42-43页 |
| ·改变行政作风,加强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教育的意识 | 第43页 |
| ·健全监督评价机制,提高政府官员接受监督的意识 | 第43页 |
| ·政府要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制度建设 | 第43-46页 |
| ·逐步完善相关法制建设 | 第43-44页 |
| ·建立统筹城乡的财政制度 | 第44-45页 |
| ·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| 第45-46页 |
| ·政府要加强义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| 第46-47页 |
| ·加大农村中小学的硬件设备投入 | 第46页 |
| ·加强农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| 第46页 |
| ·推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| 第46-47页 |
| ·政府要保障弱势群体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| 第47-50页 |
| ·建立长效扶贫资助体系 | 第47-48页 |
| ·保障残障儿童的权益 | 第48页 |
| ·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| 第48-50页 |
| 7 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简介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