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古地区宣教士的教学活动考述
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一、前言 | 第11-16页 |
| (一)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(二)文献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(三)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(四)本论文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| 二、基督教在内蒙古的历史渊源 | 第16-21页 |
| (一)异教中谋生存的景教 | 第16页 |
| (二)得到重视的也里可温教 | 第16-17页 |
| (三)随鸦片战争复燃的基督教 | 第17-19页 |
| (四)义和团反教运动 | 第19-21页 |
| 三、宣教的使命 | 第21-32页 |
| (一)神圣的职责 | 第21-22页 |
| (二)宣教与教育 | 第22-26页 |
| 1.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| 第22-23页 |
| 2.宣教士在内蒙古地区的传道文字事工 | 第23-26页 |
| (三)各基督教差会与宣教士驻地 | 第26-32页 |
| 1.兄弟会 | 第27-28页 |
| 2.瑞华盟会(内系) | 第28-29页 |
| 3.瑞蒙宣道会 | 第29-30页 |
| 4.爱长老会 | 第30页 |
| 5.大英圣书公会 | 第30-32页 |
| 四、宣教中的教学活动 | 第32-48页 |
| (一)教育对象 | 第32-34页 |
| 1.教徒子女 | 第32页 |
| 2.女子教育 | 第32-34页 |
| 3.升学招生 | 第34页 |
| (二)办学形式 | 第34-37页 |
| 1.育婴院 | 第34页 |
| 2.主日学 | 第34-35页 |
| 3.教会小学(书房) | 第35页 |
| 4.教会高级小学 | 第35-36页 |
| 5.教会中学 | 第36页 |
| 6.职业学校 | 第36页 |
| 7.农闲学校 | 第36-37页 |
| (三)教学内容 | 第37-41页 |
| 1.德育 | 第38-39页 |
| 2.语言教育 | 第39页 |
| 3.音乐教育 | 第39-41页 |
| (四)教学原则 | 第41-44页 |
| 1.亲自遵守 | 第41页 |
| 2.学思行并重 | 第41-42页 |
| 3.激励自发 | 第42-43页 |
| 4.以身作则 | 第43页 |
| 5.学校管理 | 第43-44页 |
| (五)教学与课程 | 第44-48页 |
| 1.教学方法 | 第44-45页 |
| 2.课程设置 | 第45-46页 |
| 3.课程的意识形态 | 第46-48页 |
| 五、教会学校旧址及师资 | 第48-53页 |
| (一)天主教创办的教会学校 | 第48-50页 |
| 1.三盛公小学 | 第48页 |
| 2.三盛公公学院 | 第48-49页 |
| 3.临河县境内的其他小学 | 第49页 |
| 4.东山英华初级小学校 | 第49-50页 |
| 5.林西县大营子私立培仁小学 | 第50页 |
| (二)基督教创办的教会学校 | 第50-53页 |
| 1.博爱小学 | 第50-51页 |
| 2.敖汉旗贝子府耶稣教堂 | 第51页 |
| 3.萨拉齐育婴小学校 | 第51-52页 |
| 4.敖汉旗育仁国民学校 | 第52-53页 |
| 六、结论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