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电网公司精细化管理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1-17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一、 论文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二、 论文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案 | 第13-15页 |
一、 研究思路 | 第13-15页 |
二、 研究方案 | 第15页 |
第三节 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5-17页 |
一、 论文主要特色 | 第15-16页 |
二、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精细化管理综述 | 第17-31页 |
第一节 精细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7-21页 |
一、 古人观念中的精细思想 | 第17页 |
二、 近现代管理理念中的精细思想 | 第17-18页 |
三、 精细思想应用鼻祖—丰田成功之道 | 第18-21页 |
第二节 精细化管理的理论研究 | 第21-25页 |
一、 詹姆斯沃麦克的“全球生产体系”说 | 第21页 |
二、 詹姆斯沃麦克的系统论 | 第21-23页 |
三、 杰佛瑞莱克的“4P”模型 | 第23-24页 |
四、 研究评述 | 第24-25页 |
第三节 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历程 | 第25-26页 |
一、 第一阶段—制造业的宠儿 | 第25页 |
二、 第二阶段—跳出制造业 | 第25页 |
三、 第三阶段—进入公用事业 | 第25-26页 |
第四节 精细化管理在电力行业的应用 | 第26-31页 |
一、 精细化管理在电网行业的适用性 | 第26-27页 |
二、 精细化管理在我国电网的运用 | 第27-28页 |
三、 西班牙恩德萨电力公司的成功案例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云南电网公司现状与不足 | 第31-37页 |
第一节 云南电网公司环境分析 | 第31-32页 |
一、 云南电网公司现状 | 第31页 |
二、 潜在的机遇 | 第31-32页 |
三、 面临的挑战 | 第32页 |
第二节 电力营销成效不显著 | 第32-33页 |
一、 没有完全树立市场和竞争意识 | 第32-33页 |
二、 供电质量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| 第33页 |
三、 营销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| 第33页 |
第三节 电价与电费机制缺乏灵活性 | 第33-34页 |
一、 电价机制不合理 | 第33-34页 |
二、 电费的拖欠对供电市场开拓构成一定影响 | 第34页 |
第四节 供售电渠道不顺畅 | 第34-35页 |
一、 输电通道的制约导致发电侧矛盾突出 | 第34页 |
二、 供配电发展空间难预控 | 第34-35页 |
三、 对终端的分析力度不够 | 第35页 |
四、 计量与支付渠道缺乏信息化的组合措施 | 第35页 |
第五节 沟通宣传与客服不深入 | 第35-37页 |
一、 用电业务流程复杂 | 第35-36页 |
二、 科技运用推进缓慢 | 第36页 |
三、 客户呼叫平台需提升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云南电网公司精细化管理对策 | 第37-53页 |
第一节 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| 第37-38页 |
一、 具有忧患意识 | 第37页 |
二、 不断提升电能质量 | 第37页 |
三、 树立良好营销服务形象 | 第37-38页 |
四、 加强电力供求分析 | 第38页 |
第二节 灵活运用价格政策 | 第38-41页 |
一、 大工业市场政策 | 第38-39页 |
二、 拉大时段电价差 | 第39页 |
三、 健全时段优惠 | 第39-40页 |
四、 完善电力市场的细分原则 | 第40页 |
五、 占领农村市场 | 第40页 |
六、 采用有效手段保证电费回收 | 第40-41页 |
第三节 积极开拓用电市场 | 第41-42页 |
一、 增加电能使用率 | 第41页 |
二、 加强需求侧管理 | 第41-42页 |
三、 细分用电市场 | 第42页 |
第四节 建立精细化的保障体系 | 第42-43页 |
一、 精细化的组织结构 | 第42页 |
二、 精细化的操作标准 | 第42页 |
三、 精细化的预控管理 | 第42-43页 |
第五节 优化工作流程 | 第43-45页 |
一、 细化工作及职责 | 第43-44页 |
二、 优化业扩报装程序 | 第44页 |
三、 明确岗位职责 | 第44-45页 |
第六节 实现营销管理信息化 | 第45-50页 |
一、 完善“精细化”的信息管理平台 | 第45页 |
二、 加强智能业务终端建设 | 第45-46页 |
三、 开发智能计量系统 | 第46-48页 |
四、 自动抄表、电量比对的运用与升级 | 第48-49页 |
五、 推进营配信息集成 | 第49-50页 |
第七节 构建优质服务体系 | 第50-51页 |
一、 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 | 第50页 |
二、 积极协调良好地服务关系 | 第50页 |
三、 建立急修和服务融合的“客户问题解决中心” | 第50-51页 |
四、 服务方法个性化、现代化与专业化 | 第51页 |
第八节 加强营销服务队伍建设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总结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