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-13页 |
·国际背景 | 第9-10页 |
·国内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地域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意义与必要性 | 第13-14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早期培养的意义 | 第13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4页 |
·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4-21页 |
·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相关概念 | 第14-18页 |
·国内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2 本研究基本概念界定以及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与现实依据 | 第24-32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24-25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 | 第24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| 第24页 |
·课程 | 第24-25页 |
·课程设置 | 第25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理论依据 | 第25-30页 |
·创新人才观 | 第25-28页 |
·现代课程观 | 第28-30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的现实依据 | 第30-32页 |
·重新回归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德育内容 | 第30-31页 |
·强化早期拔尖创新人才课程创新 | 第31页 |
·国家课程方案的空间和弹性提供了机会 | 第31-32页 |
3 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 | 第32-53页 |
·十所学校课程设置概况 | 第32-44页 |
·北京市早期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设置情况表 | 第32-41页 |
·课程设置类型 | 第41-42页 |
·十所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| 第42-44页 |
·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任教教师的访谈与分析 | 第44-49页 |
·访谈内容 | 第44-49页 |
·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| 第49-51页 |
·课程偏重学科导向 | 第49页 |
·教师自编教材存在较大局限 | 第49-50页 |
·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衔接不够充分 | 第50页 |
·课程设置的个性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| 第50-51页 |
·资源和人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| 第51页 |
·问题之原因分析 | 第51-53页 |
·缺乏相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| 第51页 |
·缺乏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标准 | 第51-52页 |
·缺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师培养系统 | 第52-53页 |
4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构建与实施建议 | 第53-59页 |
·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设置遵循的原则 | 第53-54页 |
·适恰性:课程内容加深、拓广以及独立探究 | 第53页 |
·多样性:认知、情感与能力的兼顾 | 第53页 |
·结构性:课程结构的关联与内化 | 第53-54页 |
·区分性: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原则 | 第54页 |
·发展性:引导学生进行后续的学习及未来发展 | 第54页 |
·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建构 | 第54-56页 |
·课程设置考虑因素 | 第54-55页 |
·课程设置框架体系 | 第55-56页 |
·实施建议 | 第56-59页 |
·基础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| 第57页 |
·拓展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| 第57页 |
·研究类课程的实施建议 | 第57-58页 |
·综合特色类课程实施建议 | 第58-59页 |
5 结语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附录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