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绪论 | 第11-28页 |
·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8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1-13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7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| 第18-25页 |
·研究的起源 | 第18-20页 |
·主要观点回顾 | 第20-23页 |
·对相关研究的反思 | 第23-25页 |
·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思路 | 第25-28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7-28页 |
2 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的基础理论 | 第28-50页 |
·学科与大学学科 | 第28-38页 |
·学科概念的历史衍变及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28-31页 |
·学科“两态”互动及其基本特征 | 第31-33页 |
·大学学科分类和学科组织运行与演进 | 第33-38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成演化机制 | 第38-47页 |
·学科文化分类:大学学科文化研究的起源 | 第38-40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的涵义及与大学文化之关系 | 第40-41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的基本特征 | 第41-42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的构成与层次关系 | 第42-45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的“生成-演化”机制 | 第45-47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诠释 | 第47-50页 |
·功能与文化功能理论 | 第47-48页 |
·知识社会学与科学社会学理论 | 第48-49页 |
·教育社会学与教育文化社会学理论 | 第49-50页 |
3 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维度、实现机理与机制 | 第50-71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| 第50-52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育人的四维向度及其微观表现 | 第52-57页 |
·学科文化塑造理想人格 | 第52-55页 |
·学科文化引导价值取向 | 第55-56页 |
·学科文化培养思维方式 | 第56页 |
·学科文化规导行为方式 | 第56-57页 |
·四维度间的关系分析 | 第57页 |
·中观层面上大学学科文化育人的差异性比较 | 第57-61页 |
·塑造理想人格维度上的差异性 | 第58-59页 |
·引导价值取向维度上的差异性 | 第59页 |
·培养思维方式维度上的差异性 | 第59页 |
·规导行为方式维度上的差异性 | 第59-61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机理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学科知识体系育人 | 第62-63页 |
·学科文化主体育人 | 第63-64页 |
·学科价值体系育人 | 第64-65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机制与途径 | 第65-71页 |
·学科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双重决定机制 | 第65-66页 |
·代际传承:学科文化的濡化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| 第66-69页 |
·自我教育:学科文化的内化机制及其实现途径 | 第69-71页 |
4 大学学科文化其他功能的协同育人效应 | 第71-95页 |
·大学学科文化“新五功能”及其他功能的协同育人本质 | 第71-72页 |
·分界功能:育人功能的差异性根源 | 第72-75页 |
·学科文化分界功能的涵义 | 第72-73页 |
·学科文化分界功能的现象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分界功能的辩证审视及其育人效应 | 第74-75页 |
·凝聚功能:育人功能的实现基础 | 第75-80页 |
·学科文化凝聚功能的涵义与主要表现 | 第75-76页 |
·价值认同-情感趋动:凝聚功能实现的内在动力 | 第76-78页 |
·迁移代价-利益趋动:凝聚功能实现的文化迫力 | 第78-80页 |
·凝聚功能的育人效应分析 | 第80页 |
·规约功能:育人功能的规约保障 | 第80-87页 |
·文化规约与学科文化规约功能的涵义 | 第80-81页 |
·学科文化规约功能的实现方式 | 第81-84页 |
·学科文化规约功能的基本逻辑 | 第84-85页 |
·学科文化规约功能的两面性效果 | 第85-86页 |
·规约功能与育人功能比较及其育人效应分析 | 第86-87页 |
·知识生产功能:育人功能的优化动力 | 第87-95页 |
·文化生产力与学科文化知识生产功能的涵义 | 第87-88页 |
·学科文化知识生产功能的具体表现 | 第88-92页 |
·知识生产功能的主要障碍及其育人效应思考 | 第92-95页 |
5 社会文化对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及其表现 | 第95-113页 |
·社会文化对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影响方式 | 第95-98页 |
·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社会文化内涵 | 第95-97页 |
·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社会文化渗透性影响 | 第97页 |
·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社会文化背景性影响 | 第97-98页 |
·西方社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学科文化育人表现 | 第98-103页 |
·中世纪宗教文化背景下以神学为核心的学科文化育人 | 第99-100页 |
·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化影响下的学科文化育人 | 第100-101页 |
·启蒙运动时期理性主义文化作用下的学科文化育人 | 第101-102页 |
·现代实用主义文化影响下的学科文化育人 | 第102-103页 |
·中国社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学科文化育人表现 | 第103-113页 |
·中西方文化交汇对我国大学学科文化育人的影响 | 第104-106页 |
·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酝酿与形成对学科文化育人的影响 | 第106-109页 |
·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对学科文化育人的影响 | 第109-113页 |
6 大学学科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 | 第113-131页 |
·育人功能认识不足与育人观念的强化 | 第113-116页 |
·学科文化育人功能认识不足的思想根源 | 第113-114页 |
·我国对学科文化育人功能认识不足的具体表现 | 第114-115页 |
·学科文化整体育人观念的树立及实现方式 | 第115-116页 |
·育人效果的不确定性与学科文化的内涵塑造和隋性超越 | 第116-119页 |
·学科文化非均衡性带来育人效果的不确定性 | 第116-117页 |
·学科文化的内涵塑造 | 第117-119页 |
·学科文化惰性的超越 | 第119页 |
·育人效果的有限性与学科文化载体的优化创新 | 第119-122页 |
·群体塑造与个体自我内化间的育人张力 | 第119-120页 |
·张力作用下学科文化育人效果的有限性 | 第120页 |
·学科文化传播载体及其优化与创新途径 | 第120-122页 |
·育人定势与跨学科文化育人的优势互补 | 第122-128页 |
·学科文化封闭性下的育人定势 | 第122-123页 |
·跨学科文化及其形成的条件与过程 | 第123-126页 |
·跨学科文化育人的主要优势和实现途径 | 第126-128页 |
·育人场域的复杂性与学科文化生态建设 | 第128-131页 |
·育人场域的复杂性与学科文化生态建设之必要 | 第128页 |
·优化学科文化育人功能的学科文化生态建设 | 第128-131页 |
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| 第131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1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41-143页 |
致谢 | 第143-14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45-1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