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论吕梁“弹唱”的艺术特色
中文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概述 | 第12-15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简介 | 第12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艺术渊源 | 第12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传承方式 | 第12-13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功用和价值 | 第13-15页 |
·祭祀(即娱神) | 第13页 |
·庆典(即娱人)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吕梁“弹唱”的艺术特征分析 | 第15-28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演出程序 | 第15-16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伴奏乐器及曲牌 | 第16-20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伴奏乐器 | 第16-17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器乐曲牌 | 第17-20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演唱分析 | 第20-25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唱腔曲牌 | 第20-21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道白 | 第21-23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表演 | 第23-24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演唱方法和技巧 | 第24-25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唱词特点 | 第25-26页 |
·语言性 | 第25页 |
·文学性 | 第25-26页 |
·结构性 | 第26页 |
·音乐性 | 第26页 |
·艺术性 | 第26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中“弹”与“唱”的配合 | 第26-28页 |
·突出唱手的“旋律” | 第27页 |
·起唱时,唱手给乐队的暗示 | 第27页 |
·乐队要适应唱手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吕梁“弹唱”中经典剧目分析及比较 | 第28-36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经典剧目分析 | 第28-33页 |
·对“弹唱”剧目《审录》的分析 | 第28-32页 |
·对“弹唱”剧目《翠屏山》的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比较 | 第33-36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命名方式比较 | 第33-34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题材比较 | 第34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演唱风格比较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吕梁“弹唱”的传承与保护 | 第36-40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现状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的生存环境分析 | 第36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艺人的现状及利弊分析 | 第36-37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现状成因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吕梁“弹唱”传承与保护的建议与措施 | 第38-40页 |
结语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2页 |
附录 | 第42-4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47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