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绪论 | 第11-29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1-15页 |
(一) 现实背景 | 第11-13页 |
(二) 实践困境 | 第13-14页 |
(三) 模式变革 | 第14-15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5-16页 |
(二) 实践意义 | 第16页 |
三、研究方案 | 第16-21页 |
(一) 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(二) 研究思路 | 第17-19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四、概念界定 | 第21-24页 |
(一) 教育实践 | 第21-22页 |
(二) 教育见习、教育研习与教育实习 | 第22-23页 |
(三) “教育见习、研习、实习一体化”实践模式 | 第23-24页 |
五、个案学校选取缘由及背景介绍 | 第24-29页 |
(一) 实施背景 | 第24-25页 |
(二) 实施主题 | 第25页 |
(三) 主要功能 | 第25-26页 |
(四) 实施结构 | 第26-27页 |
(五) 运行支持系统 | 第27-29页 |
第一章 关于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述评 | 第29-40页 |
一、国外关于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述评 | 第29-34页 |
(一) 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(二) 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管理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(三) 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 | 第31-34页 |
二、国内关于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述评 | 第34-40页 |
(一) 职前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 | 第34-35页 |
(二) 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改革的研究 | 第35-37页 |
(三) 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 | 第37-40页 |
第二章 H大学“教育见习、研习、实习一体化”实践模式的现状调查 | 第40-62页 |
一、“教育见习、研习、实习一体化”实践模式的成效 | 第40-44页 |
(一) 教育见习体验唤醒了职前教师实践意识 | 第40-41页 |
(二) 教育研习项目促进了职前教师自主反思 | 第41-42页 |
(三) 教育实习平台推动了职前教师角色转变 | 第42-44页 |
二、“教育见习、研习、实习一体化”实践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44-62页 |
(一) 实践模式的总体效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| 第44-49页 |
(二) 师范生的主动精神缺乏 | 第49-52页 |
(三) 院系在组织管理中的角色缺位 | 第52-55页 |
(四) 高校在统筹管理中的职能缺失 | 第55-62页 |
第三章 “教育见习、研习、实习一体化”实践模式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| 第62-78页 |
一、师范生自我发展需求与职业信念差异的因素 | 第62-68页 |
(一) “不同步”的文化场域 | 第62-64页 |
(二) “不畅通”的交流方式 | 第64-66页 |
(三) “不类似”的职业信念 | 第66-68页 |
二、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文化差异的因素 | 第68-73页 |
(一) 开放型学校文化与封闭型学校文化的对立 | 第69-70页 |
(二) 交互型学校文化与传统型学校文化的冲撞 | 第70-71页 |
(三) 功利型学校文化与合作型学校文化的相异 | 第71-73页 |
三、高校教育实践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因素 | 第73-78页 |
(一)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主导 | 第73-75页 |
(二) 专业指导教师配备的随意 | 第75页 |
(三) 实践基地学校关系的松散 | 第75-78页 |
第四章 优化H大学“教育见习、研习、实习一体化”实践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| 第78-88页 |
一、分步改进各阶段工作流程 | 第78-81页 |
(一) 见习阶段:制定分段目标,明确见习任务 | 第78-79页 |
(二) 研习阶段:加强问题驱动,注重过程指导 | 第79-80页 |
(三) 实习阶段:建立反馈渠道,拓展实习内容 | 第80-81页 |
二、整合“一体化”教育实践模式 | 第81-83页 |
(一) 组建教育实践联合领导小组 | 第81-82页 |
(二) 加强各阶段工作间的衔接 | 第82-83页 |
(三) 制作“师范生实践成长档案袋” | 第83页 |
三、健全完善“一体化”工作制度 | 第83-85页 |
(一) 制定全程式工作制度 | 第84页 |
(二) 严格落实统一要求 | 第84页 |
(三) 建立指导教师工作制度 | 第84-85页 |
四、建立多元化沟通交流平台 | 第85-88页 |
(一) 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| 第85-86页 |
(二) 搭建研讨反思平台 | 第86-87页 |
(三) 完善监督指导平台 | 第87-88页 |
展望 | 第88-90页 |
结语 | 第90-92页 |
附录一:调查问卷 | 第92-97页 |
附录二:访谈提纲 | 第97-100页 |
附录三:观察记录表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8页 |
后记 | 第108-10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