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1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| ·研究方法、内容及目的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| ·研究目的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相关理论 | 第21-30页 |
| ·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基本概念 | 第21-25页 |
| ·创新能力 | 第21-22页 |
| ·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| 第22页 |
| ·普通本科高校 | 第22-24页 |
| ·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 | 第24-25页 |
| ·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特点及影响因素 | 第25-28页 |
| ·学生创新思维的特征 | 第25-26页 |
| ·学生创新能力的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| 第27-28页 |
| ·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基础理论 | 第28-30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 | 第28页 |
| ·模糊数学法 | 第28-29页 |
| ·灰色系统理论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0-49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| 第30-32页 |
| ·目的性原则 | 第30页 |
| ·系统性原则 | 第30-31页 |
| ·可操作性原则 | 第31页 |
| ·科学性原则 | 第31页 |
| ·实效性原则 | 第31-32页 |
| 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| 第32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2-39页 |
| ·评价指标的收集 | 第32-34页 |
| ·评价指标的初选 | 第34-35页 |
| ·评价指标的筛选 | 第35-38页 |
| ·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| ·精选评价指标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·创新学习能力 | 第39-40页 |
| ·创新知识基础 | 第40-41页 |
| ·创新思维能力 | 第41页 |
| ·创新技能 | 第41-42页 |
| 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2-49页 |
| ·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| 第42-43页 |
| ·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| 第43-45页 |
| ·改进层次分析法的运用 | 第45-49页 |
| 第四章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| 第49-59页 |
| ·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2页 |
| ·确定评价等级 | 第49页 |
| ·确定评价指标样本矩阵 | 第49页 |
| ·确定评价灰类及灰数的白化权函数 | 第49-50页 |
| ·计算灰色评价权矩阵 | 第50-51页 |
| ·确定综合评价结果 | 第51-52页 |
| ·评价实例计算 | 第52-59页 |
| ·人员权重集与评价主体集 | 第52-53页 |
| ·评价值矩阵设定 | 第53-55页 |
| ·评价系数的计算 | 第55-57页 |
| ·综合评价计算 | 第57-59页 |
| 第五章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对策 | 第59-67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实施面临的问题 | 第59-61页 |
| ·教学方面的问题 | 第59页 |
| ·培养方式的制约 | 第59-61页 |
| ·教学评价不科学 | 第61页 |
| ·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对策 | 第61-67页 |
| ·构建创新教学制度 | 第61-62页 |
| ·改革现有培养方式 | 第62-64页 |
| ·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| 第64-67页 |
|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73-74页 |
| 附录 B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专家打分表 | 第74-76页 |
| 附录 C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 | 第76-80页 |
| 附录 D 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原始统计结果 | 第80-82页 |
| 文献综述报告 | 第82-89页 |
| 详细中文摘要 | 第89-91页 |
| 详细英文摘要 | 第91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