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
论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-12页 |
引言:公开课的“异化”之痛 | 第12-24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8页 |
(一) 公开课越来越“走形式” | 第13-14页 |
(二) 教师“谈公开课色变” | 第14-15页 |
(三) 学生成了“演员”和“道具” | 第15-18页 |
二、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| 第18-23页 |
(一) 研究问题 | 第18页 |
(二) 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20-22页 |
(四) 研究过程 | 第22-23页 |
三、论文思路 | 第23-24页 |
第一章 教学示范课 | 第24-38页 |
一、教学示范课的形成 | 第24-26页 |
二、教学示范课的实践模式 | 第26-30页 |
(一) 观摩教学 | 第26-29页 |
(二) 巡回演讲 | 第29页 |
(三) 巡回辅导 | 第29-30页 |
三、教学示范课的特征 | 第30-33页 |
(一) 以示范为目的 | 第30-31页 |
(二) 以观摩为手段 | 第31-32页 |
(三) 以“好课”为内涵 | 第32-33页 |
四、教学示范课的示范效果 | 第33-38页 |
(一) 形成了向示范课学习的氛围 | 第33-34页 |
(二) 呈现了教学的基本流程 | 第34-36页 |
(三) 产生了对“好课”的趋同认识 | 第36-38页 |
第二章 教学研讨课 | 第38-59页 |
一、教学研讨课的演变 | 第38-40页 |
二、教学研讨课的实践模式 | 第40-49页 |
(一) 循环改进教学 | 第40-44页 |
(二) 实验教学 | 第44-47页 |
(三) 轮流教学 | 第47-48页 |
(四) 同课异构 | 第48-49页 |
三、教学研讨课的特征 | 第49-51页 |
(一) 以改进教学为目的 | 第50页 |
(二) 以研讨为手段 | 第50-51页 |
(三) 以“有代表性”的课为内涵 | 第51页 |
四、教学研讨课的研讨效果 | 第51-59页 |
(一) 改进了“有代表性”的课 | 第51-54页 |
(二) 引发了对教学的研讨与反思 | 第54-57页 |
(三) 建立了对教学的研究意识 | 第57-59页 |
第三章 教学考评课 | 第59-70页 |
一、教学考评课的发展 | 第59-60页 |
二、教学考评课的实践模式 | 第60-64页 |
(一) 教学检查 | 第60-61页 |
(二) 推门听课 | 第61-64页 |
三、教学考评课的特征 | 第64-66页 |
(一) 以检查评定教师为目的 | 第64-65页 |
(二) 以检查评定结果为考核依据 | 第65页 |
(三) 以常态课为内涵 | 第65-66页 |
(四) 以学校领导为单一听课者 | 第66页 |
四、教学考评课的考评效果 | 第66-70页 |
(一) 评价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| 第66-68页 |
(二) 监督了教师的工作状态 | 第68-70页 |
第四章 教学竞赛课 | 第70-81页 |
一、教学竞赛课的回顾 | 第70-71页 |
二、教学竞赛课的实践过程 | 第71-74页 |
三、教学竞赛课的特征 | 第74-76页 |
(一) 以选拔“优秀”教师为目的 | 第74-75页 |
(二) 以“名利”为激励手段 | 第75页 |
(三) 以“尽可能完美”的课为内涵 | 第75-76页 |
四、教学竞赛课的竞赛效果 | 第76-81页 |
(一) 选拔出了“优秀”的教师 | 第76-78页 |
(二) 展示了教学的新技术、新方法 | 第78-79页 |
(三) 催生了“尽可能完美”的课 | 第79-81页 |
结语:公开课的“回归”之思 | 第81-92页 |
一、四种类型公开课并存凸显的问题 | 第81-84页 |
(一) 造成了对公开课的认知混乱 | 第81-82页 |
(二) 淡化了公开课原初的价值定位 | 第82-83页 |
(三) 导致了对公开课的武断否定 | 第83-84页 |
二、公开课走向“异化”的原因分析 | 第84-85页 |
(一) 公开课自身的主观原因 | 第84页 |
(二) 来自外界的客观原因 | 第84-85页 |
三、公开课重新“回归”的价值诉求 | 第85-92页 |
(一) 是否还需要“公开”的课 | 第86页 |
(二) 公开课要“公开”什么 | 第86-87页 |
(三) 如何“公开”以促教师发展 | 第87-92页 |
附录 | 第92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0页 |
后记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