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OSEK/VDX的汽车电子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3页 |
| ·课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| 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OSEK COM 概述 | 第13-24页 |
| ·基本概念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功能 | 第14页 |
| ·通信模型 | 第14-18页 |
| ·交互层 | 第14-15页 |
| ·底层 | 第15-18页 |
| ·COM 的通信过程 | 第18-23页 |
| ·接收过程 | 第19页 |
| ·消息传输模式 | 第19-20页 |
| ·位序转换 | 第20-22页 |
| ·IPDU 的发送/接收流程 | 第22页 |
| ·死限监控 | 第22-23页 |
| ·通知 | 第2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| 第3章 OSEK COM 的设计 | 第24-37页 |
| ·整体设计 | 第24-25页 |
| ·消息对象设计 | 第25-33页 |
| ·映射关系 | 第25-26页 |
| ·消息发送 | 第26-29页 |
| ·消息接收 | 第29-33页 |
| ·交互层协议数据单元的设计 | 第33-35页 |
| ·IPDU 的结构 | 第33-34页 |
| ·IPDU 的传输规则 | 第34-35页 |
| ·通知的设计 | 第35-36页 |
| ·定时器的设计 | 第36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4章 通信接口的实现 | 第37-54页 |
| ·系统实现 | 第37-38页 |
| ·应用程序接口 | 第38-42页 |
| ·三种通信模式的实现 | 第42-47页 |
| ·直接传输模式 | 第42-45页 |
| ·周期传输模式 | 第45-46页 |
| ·混合传输模式 | 第46-47页 |
| ·中断服务 | 第47-50页 |
| ·通信底层模拟 | 第50-53页 |
| ·CAN 标识符设计 | 第50-51页 |
| ·通信底层调用接口模拟 | 第51-52页 |
| ·基于 CAN 的应用层设计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5章 通信模块的测试 | 第54-63页 |
| ·测试用例设计 | 第54-55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55-60页 |
| ·消息发送的结果 | 第59页 |
| ·消息接收的结果 | 第59-60页 |
| ·传输模式 | 第60页 |
| ·通知机制 | 第60页 |
| ·硬件实验结果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