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绪论 | 第10-24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 | 第10页 |
(二) 本文的研究对象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(三)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0-12页 |
1. 课程设置(curriculum setting) | 第10-11页 |
2. 网络大学(network university) | 第11-12页 |
(四)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五)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4-22页 |
1.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4-16页 |
2. 国外研究 | 第16-22页 |
3. 对国内外已有研究的简评 | 第22页 |
(六) 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1. 文献研究法 | 第22-23页 |
2. 比较研究法 | 第23页 |
3. 个案分析法 | 第23页 |
4. 理论研究法 | 第23-24页 |
一. 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发展概况 | 第24-27页 |
(一) 凤凰城大学概况 | 第24-25页 |
(二) 凤凰城大学的特点和优势 | 第25-27页 |
1. 凤凰城大学的特点 | 第25页 |
2. 凤凰城大学的优势 | 第25-27页 |
二. 美国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概况 | 第27-52页 |
(一)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、原则及特点 | 第27-32页 |
1.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| 第27-29页 |
2.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原则 | 第29-31页 |
3.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| 第31-32页 |
(二)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目标 | 第32-34页 |
(三) 凤凰城大学课程的开发及内容 | 第34-39页 |
1. 课程开发的特点和过程 | 第34-35页 |
2. 课程结构的层次和内容 | 第35-39页 |
(四) 凤凰城大学课程的实施 | 第39-45页 |
1. 课程得以良好实施的必要条件 | 第39-42页 |
2. 课程实施的组织形式 | 第42-44页 |
3. 课程实施中的师生关系 | 第44-45页 |
(五)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评价 | 第45-48页 |
1.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的原则 | 第45-46页 |
2. 凤凰城大学课程评价的内容及方式 | 第46-48页 |
(六) 对美国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简评 | 第48-52页 |
1.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优势 | 第48-50页 |
2. 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的不足 | 第50-52页 |
三.美国凤凰城大学课程设置对我国网络大学的启示 | 第52-67页 |
(一) 确立科学的网络大学课程目标,把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和职业素养放在重要地位 | 第52-55页 |
1. 转变对网络大学教育功能的认识 | 第53页 |
2. 确立网络大学课程目标的科学依据 | 第53-54页 |
3. 确立科学的网络大学课程目标 | 第54-55页 |
(二) 调整网络课程开发的形式和内容,构建系统的课程资源体系 | 第55-58页 |
1. 设立专门的网络课程开发机构 | 第56页 |
2. 建立严格的网络大学课程开发标准 | 第56-57页 |
3. 注重课程开发前期的市场调查和分析 | 第57页 |
4. 扩展课程内容,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和前瞻性 | 第57-58页 |
5. 重视网络课程开发工作中的细节问题 | 第58页 |
(三) 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,促进课程实施有效进行 | 第58-63页 |
1. 改善网络教学环境,开放学习方式 | 第59页 |
2. 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课堂组织形式 | 第59-61页 |
3. 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| 第61-62页 |
4. 加强网络教师队伍的建设 | 第62-63页 |
5. 促进融合式师生关系的形成 | 第63页 |
(四) 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,保障学生学习效果 | 第63-67页 |
1. 评价主体多元化 | 第64-65页 |
2. 评价对象多样化 | 第65页 |
3. 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准 | 第65-66页 |
4. 成立专门的网络课程评价机构 | 第66页 |
5. 重视对网络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| 第66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69-78页 |
在校研究成果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