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| 第7-12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7-10页 |
一、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需要挑战的现状 | 第7页 |
二、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及相关现状表现 | 第7-10页 |
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一、 研究问题概述 | 第10-11页 |
二、 研究目标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国家立场发展 | 第12-16页 |
一、 建国以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发展历程回顾 | 第12-14页 |
二、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宏观视角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对我国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机制的有关研究 | 第16-17页 |
一、 立法层面的困扰 | 第16页 |
二、 社会福利体制困扰 | 第16-17页 |
第三节 国内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一、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社会福利及社会政策倡导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二、 有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服务模式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第四节 有关国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研究 | 第19-21页 |
一、 人权至上的儿童主体地位 | 第19页 |
二、 信息共享,整合跨部门资源 | 第19-20页 |
三、 儿童保护专业服务体系的支撑 | 第20-21页 |
第五节 基于需求视角的有关研究 | 第21-22页 |
一、 需求理论的运用 | 第21页 |
二、 我国关注未成年人需求的有关研究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理论及研究框架 | 第22-30页 |
第一节 基于需求视角的生态系统建构假设 | 第22-24页 |
一、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需求视角 | 第22-24页 |
二、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| 第24页 |
第二节 研究框架 | 第24-30页 |
一、 研究对象 | 第24-26页 |
二、 研究框架解读 | 第26-28页 |
三、 研究方法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研究焦点:学校保护系统 | 第30-62页 |
第一节 观察学校 | 第31页 |
第二节 学校保护系统对未成年人的“全人”社会化需求回应与互动分析 | 第31-59页 |
一、 学校保护系统对学生需求的回应现状分析 | 第32-49页 |
(一) 学生的生物系统需求回应情况 | 第32-37页 |
(二) 学生的心理系统需求回应情况 | 第37-44页 |
(三) 学生的社会系统需求回应情况 | 第44-48页 |
(四) 学校对学生生物、心理、社会三维度系统需求的回应 | 第48-49页 |
二、 学校保护系统工作的互动机制分析 | 第49-57页 |
(一) 学生的求助机制分析 | 第49-54页 |
(二) 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协作 | 第54-55页 |
(三) 学校与教师的互动协作 | 第55-57页 |
(四) 对社区的集体无感 | 第57页 |
三、 小结 | 第57-59页 |
(一) 目前学校保护系统对学生“全人”社会化成长需求的弱回应 | 第57-59页 |
(二) 学校保护系统内部的弱协作现状 | 第59页 |
第三节 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介入学校保护系统的策略分析 | 第59-62页 |
一、 社会工作的未成年人保护视角 | 第59-60页 |
二、 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介入学校保护系统的效果 | 第60-62页 |
(一) 介入策略 | 第60-61页 |
(二) 介入效果预测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| 第62-71页 |
第一节 结论 | 第62-63页 |
第二节 讨论 | 第63-71页 |
一、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发展要求 | 第63-65页 |
(一) 社会福利政策保障 | 第63-64页 |
(二) 确立回应未成年人“全人”社会化需求的保护意识 | 第64页 |
(三) 跨部门协作能力提升与专业化服务模式的同步探究 | 第64-65页 |
二、 社会工作倡导: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建构及立场 | 第65-71页 |
(一) 基于“全人”社会化需求导向的建构立场 | 第65-66页 |
(二) 社会工作发展下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构探讨 | 第66-69页 |
(三) 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的自身发展要求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