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一、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(一) 我国老龄人口现状和护理需求 | 第8-9页 |
(二) 我国老年人口照护现状和问题 | 第9-10页 |
二、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(一) 对长期照护保险出现背景的研究 | 第10页 |
(二) 对长期照护保险发展问题的研究 | 第10-11页 |
(三) 对长期照护保险借鉴意义的研究 | 第11页 |
(四) 对长期照护保险的比较研究 | 第11-12页 |
(五) 对中国实施长期照护保险的必要性研究 | 第12页 |
(六) 对中国实施长期照护保险的可行性研究 | 第12页 |
(七) 研究局限 | 第12-13页 |
三、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一) 为我国养老护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 | 第13页 |
(二) 对我国长期照护保险法的建立发展有借鉴意义 | 第13-14页 |
四、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德国长期照护保险介绍 | 第15-30页 |
一、 产生背景 | 第15-18页 |
二、 保险内容 | 第18-22页 |
(一) 保险目标 | 第18-19页 |
(二) 保险对象 | 第19页 |
(三) 资金筹集 | 第19-20页 |
(四) 评估资格 | 第20-21页 |
(五) 给付方式 | 第21-22页 |
三、 运行体系 | 第22-24页 |
(一) 管理运营机构 | 第22-23页 |
(二) 申请认定程序 | 第23页 |
(三) 服务输送组织 | 第23页 |
(四) 监督管理体系 | 第23-24页 |
四、 实施效果 | 第24-30页 |
(一) 参保认定人数 | 第24页 |
(二) 服务利用情况 | 第24-26页 |
(三) 服务供给情况 | 第26-28页 |
(四) 财政收支情况 | 第28页 |
(五) 2008 年改革要点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日本长期照护保险介绍 | 第30-43页 |
一、 产生背景 | 第30-32页 |
二、 保险内容 | 第32-36页 |
(一) 保险目标 | 第32页 |
(二) 保险对象 | 第32-33页 |
(三) 资金筹集 | 第33页 |
(四) 评估资格 | 第33-34页 |
(五) 给付方式 | 第34-36页 |
三、 运转体系 | 第36-38页 |
(一) 管理运营主体 | 第36页 |
(二) 申请认定程序 | 第36-37页 |
(三) 服务输送组织 | 第37页 |
(四) 监督管理体系 | 第37-38页 |
四、 实施效果 | 第38-43页 |
(一) 参保认定人数 | 第38-39页 |
(二) 服务利用情况 | 第39-41页 |
(三) 服务供应情况 | 第41页 |
(四) 财政支付情况 | 第41-42页 |
(五) 2005 年改革要点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国外长期照护保险法比较分析 | 第43-52页 |
一、 从社会政策分析架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| 第43-45页 |
(一) 分配基础——保险对象的普遍性与选择性 | 第43页 |
(二) 福利类型——实物给付与现金给付 | 第43-44页 |
(三) 输送策略——服务组织与传递机制 | 第44页 |
(四) 筹资方式——政府责任与社会责任 | 第44-45页 |
二、 从社会发展环境的适应性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| 第45-48页 |
(一) 长期照护保险法与法律文化环境的融合 | 第45-46页 |
(二) 长期照护保险法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接洽 | 第46页 |
(三) 长期照护保险法与经济发展程度的适应 | 第46-47页 |
(四) 长期照护保险法与人口社会环境的融合 | 第47-48页 |
三、 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性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| 第48-50页 |
(一) 长期照护保险法的合理性 | 第48页 |
(二) 长期照护保险法的规范性 | 第48-49页 |
(三) 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 | 第49页 |
(四) 长期照护保险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| 第49-50页 |
四、 长期照护保险法利弊分析 | 第50-52页 |
(一) 共性优点 | 第50页 |
(二) 个性优点 | 第50页 |
(三) 共性问题 | 第50-51页 |
(四) 个性问题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长期照护保险对我国的启示 | 第52-58页 |
一、 长期照护保险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| 第52-55页 |
(一) 严密的立法体制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建立的基础 | 第52页 |
(二) 不同的基本国情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制定的依据 | 第52-53页 |
(三) 共济的社会责任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实施的前提 | 第53页 |
(四) 公平的制度设计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运行的关键 | 第53-54页 |
(五) 灵活的市场运营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发展的动力 | 第54页 |
(六)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效果的保证 | 第54-55页 |
二、 我国实施长期照护保险的初步构想 | 第55-58页 |
(一)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制度目标 | 第55页 |
(二)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| 第55-56页 |
(三)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 | 第56页 |
(四)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资格标准 | 第56页 |
(五)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服务体系 | 第56-57页 |
(六) 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 | 第57-58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1页 |
致谢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