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茶文化 | 第9-10页 |
·茶的历史渊源 | 第9页 |
·茶文化的解读 | 第9-10页 |
·茶叶简介 | 第10-12页 |
·茶叶的产区 | 第10-11页 |
·茶叶分类 | 第11页 |
·不同茶叶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·茶叶的化学成分 | 第12-15页 |
·香气组分 | 第13-14页 |
·原花青素 | 第14页 |
·茶多酚 | 第14-15页 |
·咖啡因 | 第15页 |
·茶叶的抗氧化性 | 第15-16页 |
2 茶叶中香气组分分析 | 第16-40页 |
·引言 | 第16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16-40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16页 |
·样品前处理 | 第16页 |
·青茶春、秋两季铁观音香气组分比较分析 | 第16-18页 |
·青茶铁观音三种不同加工香气组分比较 | 第18-21页 |
·绿茶、白茶、黄茶、青茶和红茶5 种茶叶香气成分比较 | 第21-27页 |
·不同产地10 种红茶香气组分的比较 | 第27-32页 |
·同一产地—广东凤凰山13 种香型单枞青茶香气组分的测定 | 第32-40页 |
3. 茶叶中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| 第40-51页 |
·引言 | 第4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0-48页 |
·仪器及试剂 | 第40页 |
·茶叶样品 | 第40页 |
·溶液配制及样品前处理 | 第40-41页 |
·原花青素吸收曲线的绘制及测定波长的确定 | 第41页 |
·茶叶中原花青素的提取的条件实验 | 第41-46页 |
·样品溶液的制备 | 第46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6-47页 |
·样品稳定性实验 | 第47页 |
·方法精密度实验 | 第47页 |
·方法回收率实验 | 第47-48页 |
·云南茶叶的样品分析 | 第48-50页 |
·云南茶样中原花青素波长扫描图 | 第48-49页 |
·云南茶样中原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| 第49-50页 |
·茶叶样品分析结论 | 第50-51页 |
茶多酚及咖啡因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| 第51-62页 |
·引言 | 第51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51-61页 |
·仪器及试剂 | 第51-52页 |
·茶叶样品 | 第52页 |
·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| 第52页 |
·茶样的前处理及储备液的制备 | 第52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52-53页 |
·EGCE 及咖啡因检测波长的确定 | 第53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53-54页 |
·方法精密度及回收率实验 | 第54-55页 |
·最低检出限 | 第55-56页 |
·云南茶样中EGCG 和咖啡因的色谱图 | 第56-57页 |
·云南茶叶中EGCG 含量测定 | 第57-59页 |
·茶样中EGCG 含量测定的结论 | 第59页 |
·云南茶叶中咖啡因含量测定 | 第59-60页 |
·茶样中咖啡因含量测定的结论 | 第60-6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2页 |
5 茶叶抗氧化性的测定 | 第62-71页 |
·引言 | 第6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2-63页 |
·仪器及试剂 | 第62页 |
·茶叶样品 | 第62页 |
·茶样的前处理及储备液的制备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所用溶液的配制 | 第63页 |
·鲁米诺-碳酸盐缓冲溶液-邻苯三酚化学发光体系及其测定 | 第63页 |
·样品的抗氧化性测定及抑制率计算 | 第63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63-71页 |
·青茶抗氧化性测定 | 第63-65页 |
·青茶抗氧化测定结论 | 第65页 |
·红茶抗氧化性测定 | 第65-68页 |
·红茶抗氧化测定结论 | 第68页 |
·云南茶样品抗氧化性测定 | 第68-70页 |
·云南茶系列抗氧化测定结论 | 第70-71页 |
结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