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·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2章.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5-35页 |
·应聘途径类别的界定和分类 | 第15-19页 |
·应聘途径类别的界定 | 第15页 |
·应聘途径的分类 | 第15-19页 |
·正式应聘 | 第15-18页 |
·非正式应聘 | 第18-19页 |
·理论早期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·以往研究中的几点差异 | 第20-21页 |
·关于内部非正式途径有效性假说的综述 | 第21-24页 |
·关于招聘途径假说的综述 | 第24-33页 |
·现实主义假说 | 第24-26页 |
·个人差异假说 | 第26-29页 |
·个人工作(P-J)和个人-组织(P-O)匹配假说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化假说(the Socialization Hypotheses) | 第30-31页 |
·招聘途径假说的小结 | 第31-33页 |
·关于招聘途径成本的综述 | 第33-35页 |
第3章. 研究方法 | 第35-42页 |
·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 | 第35-36页 |
·研究手段 | 第35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5-36页 |
·研究假设 | 第36-38页 |
·基本假设 | 第37页 |
·其他假设 | 第37-38页 |
·研究方案的设计 | 第38-42页 |
·调查目的 | 第38页 |
·问卷设计 | 第38-39页 |
·样本选取与抽样方法 | 第39页 |
·问卷发放 | 第39页 |
·有效性的控制 | 第39-40页 |
·预调研 | 第40-42页 |
第4章.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应聘途径-工作有效性分析 | 第42-58页 |
·统计工具与方法 | 第42页 |
·样本基本情况统计 | 第42页 |
·信度分析 | 第42-43页 |
·效度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适应性因子分析 | 第44页 |
·流失率因子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方差分析 | 第45-58页 |
·不同求职途径的录取率差异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不同求职途径的成本差异分析 | 第48-49页 |
·工作年限与流失率及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工作职位与流失率及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| 第51-53页 |
·性别与流失率及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| 第53-55页 |
·途径与流失率及适应性的差异分析 | 第55-58页 |
第5章. 研究结论与建议 | 第58-64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58-60页 |
·研究发现 | 第60-61页 |
·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| 第61-62页 |
·研究创新 | 第61-62页 |
·研究局限性 | 第62页 |
·未来研究的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附录:职场新人入职途径与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| 第69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