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4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8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·国外研究状况 | 第9-10页 |
·国内研究状况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思路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新意 | 第11-14页 |
2 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 | 第14-20页 |
·基本概念 | 第14-18页 |
·贫困生的界定 | 第14页 |
·心理健康的标准 | 第14-16页 |
·心理障碍的分类与特征 | 第16-17页 |
·危机干预的含义 | 第17-18页 |
·相关理论分析 | 第18-20页 |
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| 第18页 |
·主观幸福感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转型期社会心理矛盾冲突理论 | 第19-20页 |
3 调查结果与分析 | 第20-44页 |
·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·调查结果与讨论 | 第21-38页 |
·贫困群体大学生与大学生常模的比较分析 | 第21-24页 |
·贫困群体大学生不同人口学维度的比较分析 | 第24-32页 |
·贫困群体大学生各心理特征的相关分析 | 第32-35页 |
·贫困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| 第35-38页 |
·研究结论 | 第38页 |
·成因分析 | 第38-44页 |
4 对策和建议 | 第44-51页 |
·树立“全人教育”意识,满足贫困群体大学生的不同需求,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| 第44-45页 |
·开展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,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| 第45-46页 |
·完善贫困生的人格素质,弥补贫困生的人格缺陷 | 第46-47页 |
·强化主动求助意识,帮助贫困生提高应对压力的方式 | 第47-48页 |
·营造关爱氛围,引导学生积极追求幸福,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| 第48-49页 |
·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,提高贫困生对支持的利用水平 | 第49-50页 |
·促进贫困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意识和能力,积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| 第50-51页 |
结束语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