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7页 |
·立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·转基因食品现状 | 第9-11页 |
·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| 第9-10页 |
·转基因农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| 第10页 |
·转基因作物的性状分布 | 第10-11页 |
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和转基因标签制度 | 第11-12页 |
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| 第11-12页 |
·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 | 第12页 |
·转基因作物检测技术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以外源核酸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| 第13-15页 |
·以外源蛋白为基础的检测方法 | 第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3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17页 |
·主要溶液 | 第17-18页 |
·10mol/L氢氧化钠溶液 | 第17页 |
·1mo/L Tris-HCl | 第17页 |
·500mmol/L乙二铵四乙酸二钠(EDTA)溶液 | 第17页 |
·抽提液 | 第17-18页 |
·裂解液 | 第18页 |
·10mg/mL RNase A | 第18页 |
·3 M乙酸钠(pH5.6) | 第18页 |
·TE缓冲液(pH8.0) | 第18页 |
·50×TAE缓冲液 | 第18页 |
·仪器与设备 | 第18-19页 |
·试剂 | 第1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19-23页 |
·五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| 第19页 |
·大豆DNA提取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食用油脂中DNA提取方法 | 第20页 |
·引物特异性的检测 | 第20-21页 |
·五重PCR反应灵敏度的检测 | 第21页 |
·PCR检测 | 第21-22页 |
·PCR反应产物鉴定 | 第22-2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37页 |
·大豆DNA的提取 | 第23-24页 |
·PCR引物的特异性 | 第24-29页 |
·CaMV 35S启动子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| 第24-25页 |
·NOS终止子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| 第25-26页 |
·CP4-EPSPS基因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| 第26-27页 |
·Lectin(大豆凝集素)基因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| 第27-28页 |
·NPTⅡ(卡那霉素抗性基因)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| 第28-29页 |
·五重PCR体系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·五重PCR检测已知转基因大豆 | 第30-31页 |
·五重PCR检测体系实际检测市售大豆 | 第31-32页 |
·五重PCR检测市售转基因食用油脂 | 第32-33页 |
·五重PCR的检出限 | 第33-34页 |
·PCR产物测序 | 第34-37页 |
·CaMV 35S启动子 | 第34页 |
·CP4-EPSPS基因 | 第34-35页 |
·Lectin(大豆凝集素)基因 | 第35页 |
·NOS终止子基因 | 第35-36页 |
·NPTⅡ(卡纳霉素抗性)基因 | 第36-37页 |
4 讨论 | 第37-41页 |
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检测技术 | 第37页 |
·多重PCR反应体系引物的设计 | 第37-38页 |
·多重PCR反应体系中引物的浓度确定 | 第38页 |
·大豆中DNA的提取 | 第38页 |
·食用油脂中DNA的提取 | 第38-39页 |
·模板的制备对五重PCR反应体系的影响 | 第39页 |
·多重PCR技术 | 第39页 |
·五重PCR反应体系的确定 | 第39-41页 |
5 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7页 |
附录 | 第47-5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-5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