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26页 |
·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| 第10-22页 |
·手语动词的研究 | 第10-21页 |
·动词分类研究 | 第10-15页 |
·早期的动词分类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Padden及其之后的动词分类 | 第11-14页 |
·动词分类小结 | 第14-15页 |
·谓语类标记(classifier)问题 | 第15-18页 |
·动词和名词问题 | 第18-20页 |
·动词的及物性讨论 | 第20-21页 |
·中国手语动词研究状况 | 第21-22页 |
·动词方向性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22-23页 |
·调查方法 | 第23-25页 |
·静态调查 | 第23-25页 |
·动态调查 | 第25页 |
·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中国手语的动词 | 第26-100页 |
·中国手语的基本动词分类 | 第31-73页 |
·无方向动词 | 第31-44页 |
·动作动词 | 第32-37页 |
·性状动词 | 第37-38页 |
·心理动词 | 第38-40页 |
·关系动词 | 第40-44页 |
·方向动词 | 第44-72页 |
·空间动词 | 第46-52页 |
·动作动词 | 第46-48页 |
·性状动词 | 第48-52页 |
·一致动词 | 第52-60页 |
·双一致动词 | 第53-57页 |
·单一致动词 | 第57-59页 |
·相互一致动词 | 第59-60页 |
·双向动词 | 第60-72页 |
·给予类动词 | 第61-63页 |
·索取类动词 | 第63-65页 |
·放置类动词 | 第65-67页 |
·“借”类动词 | 第67-71页 |
·相互双向动词 | 第71-72页 |
·动词分类小结 | 第72-73页 |
·手势动词的论元 | 第73-79页 |
·论元的类别 | 第74-75页 |
·动词与论元的关系 | 第75-79页 |
·无方向动词与论元 | 第77页 |
·方向动词与论元的关系 | 第77-79页 |
·一致动词 | 第78-79页 |
·双向动词 | 第79页 |
·空间动词 | 第79页 |
·动词对数的表达 | 第79-85页 |
·宾语复数、双数、三数的情况 | 第80-82页 |
·主语复数、双数、三数的情况 | 第82-83页 |
·相互动词的情况 | 第83-85页 |
·特殊手势动词 | 第85-100页 |
·相互动词 | 第85-87页 |
·类标记动词 | 第87-100页 |
·动宾动词 | 第90-97页 |
·主谓动词 | 第97页 |
·工具动词 | 第97-100页 |
第三章 动词的方向性 | 第100-113页 |
·有声语言中动词的方向性 | 第100-108页 |
·“借”字的歧义引出的方向性讨论 | 第100-105页 |
·现代汉语“把”字句与动词的方向性 | 第105-108页 |
·手语动词的方向性 | 第108-111页 |
·美国手语(ASL)手势动词的方向性 | 第108-110页 |
·中国手语手势动词的方向性 | 第110-111页 |
·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四章 专题讨论 | 第113-141页 |
·动词的及物性问题 | 第113-121页 |
·对有声语言及物性的研究 | 第113-117页 |
·手语的及物性 | 第117-121页 |
·不及物动词 | 第118页 |
·单及物动词 | 第118-119页 |
·双及物动词 | 第119-121页 |
·类标记问题 | 第121-124页 |
·构词 | 第121页 |
·句法 | 第121-124页 |
·动词和名词问题 | 第124-128页 |
·空间位置 | 第128-134页 |
·空间位置的性质 | 第128-132页 |
·空间位置的确定 | 第132-134页 |
·单、双手对手势动词表达的影响 | 第134-141页 |
·构词 | 第134-135页 |
·句法 | 第135-141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141-1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2-150页 |
附录 | 第150-323页 |
附录1. 手语研究概述 | 第150-169页 |
·手势词的界定 | 第150-152页 |
·手语的语音描写 | 第152-160页 |
·手形、位置、运动和方向 | 第152-158页 |
·同时性和序列性 | 第158-160页 |
·手势的音节结构 | 第160页 |
·形态 | 第160-167页 |
·构词法 | 第161-163页 |
·词形变化 | 第163-167页 |
·句法 | 第167-169页 |
·表情体态 | 第167页 |
·手语句子的语序 | 第167-168页 |
·关系小句 | 第168-169页 |
附录2. 中国手语及其研究状况 | 第169-176页 |
·中国手语的产生和发展 | 第169-170页 |
·上海手语的产生和形成 | 第170-171页 |
·上海聋人及手语使用状况 | 第171-172页 |
·中国手语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172-173页 |
·香港手语(HKSL)和台湾手语(TSL)的研究 | 第173-176页 |
·香港手语及其研究 | 第173-174页 |
·台湾手语及其研究 | 第174-176页 |
附录3. 《中国手语》手势动词语素分析表(1405) | 第176-210页 |
附录4. 上海手语单语素动词表(598) | 第210-274页 |
附录5. 上海手语动词复合手势语素分析词表(603) | 第274-288页 |
附录6. 转写材料 | 第288-309页 |
附录7. 故事及图片列表 | 第309-312页 |
·图片 | 第309-310页 |
·故事 | 第310-312页 |
附录8. 调查人表 | 第312页 |
附录9. 术语表 | 第312-317页 |
附录10. 中国手语的汉语转写方案 | 第317-320页 |
附录11. 汉语手指字母、数字表 | 第320-322页 |
后记 | 第322-32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