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8页 |
1.1 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意义 | 第8-12页 |
1.1.1 校本课程开发释义 | 第8-10页 |
1.1.2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| 第10-12页 |
1.1.3 师范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条件 | 第12页 |
1.2 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| 第18-27页 |
2.1 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 | 第18-19页 |
2.2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 | 第19-20页 |
2.3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| 第20-21页 |
2.3.1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| 第20页 |
2.3.2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| 第20页 |
2.3.3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| 第20-21页 |
2.3.4 教育公平的理念 | 第21页 |
2.3.5 追求个性化的理念 | 第21页 |
2.4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| 第21-24页 |
2.4.1 有利于学生潜能挖掘与个性发展 | 第21-22页 |
2.4.2 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 | 第22页 |
2.4.3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| 第22-23页 |
2.4.4 有利于多种规格人才的培养 | 第23-24页 |
2.5 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| 第24-26页 |
2.5.1 制度与政策因素 | 第24页 |
2.5.2 观念与能力因素 | 第24-25页 |
2.5.3 课程专家因素 | 第25页 |
2.5.4 时间与经费因素 | 第25页 |
2.5.5 家长与社会因素 | 第25-26页 |
2.6 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| 第26-27页 |
2.6.1 合作性原则 | 第26页 |
2.6.2 实效性原则 | 第26页 |
2.6.3 主体性原则 | 第26页 |
2.6.4 特色性原则 | 第26-27页 |
2.6.5 科学性原则 | 第27页 |
2.6.6 灵活性原则 | 第27页 |
3 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研究 | 第27-36页 |
3.1 情境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1.1 需求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1.2 条件分析 | 第30页 |
3.1.3 优势分析 | 第30页 |
3.2 目标拟定 | 第30-31页 |
3.2.1 筛选法 | 第31页 |
3.2.2 参照法 | 第31页 |
3.2.3 调查问卷法 | 第31页 |
3.2.4 逐步完善法 | 第31页 |
3.3 课程组织 | 第31-33页 |
3.3.1 确定题目,搜集资料 | 第31-32页 |
3.3.2 明确构成要素 | 第32页 |
3.3.3 制定方案编写纲要 | 第32-33页 |
3.3.4 编制课程 | 第33页 |
3.4 开发实施 | 第33-34页 |
3.4.1 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、活动课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3.4.2 实现选修课、活动课向校本课程的转变 | 第34页 |
3.5 评价 | 第34-36页 |
4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——建水县乡土地理课程开发 | 第36-47页 |
4.1 乡土地理——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 | 第36-39页 |
4.1.1 地理学科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| 第36页 |
4.1.2 关于乡土地理 | 第36-38页 |
4.1.3 关于乡土地理教学 | 第38页 |
4.1.4 乡土地理是地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 | 第38-39页 |
4.2 建水县乡土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| 第39-47页 |
4.2.1 环境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2.2 制定目标 | 第40-41页 |
4.2.3 课程组织 | 第41-44页 |
4.2.4 具体实施过程 | 第44页 |
4.2.5 评价 | 第44-47页 |
5 结论与讨论 | 第47-51页 |
5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47-49页 |
5.1.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| 第47-48页 |
5.1.2 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研究 | 第48页 |
5.1.3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| 第48-49页 |
5.2 主要创新点 | 第49页 |
5.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