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1章 概述 | 第1-16页 |
| ·课题的来源 | 第8页 |
| ·极限强度的分类 | 第8-9页 |
| ·船体极限强度分析方法的简化 | 第9-10页 |
| ·总纵极限强度研究概述 | 第10-15页 |
| ·总纵极限强度简单估算方法简介 | 第10-12页 |
| ·总纵极限强度逐次递增破坏分析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总纵极限强度有限元计算方法的进展 | 第13-14页 |
| ·总纵极限强度试验研究概述 | 第14-15页 |
| ·本文的内容和目的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加筋板中加强筋的侧倾屈曲 | 第16-26页 |
| ·引言 | 第16页 |
| ·加强筋截面受力及变形分析 | 第16-19页 |
| ·势能函数和屈曲载荷的确定 | 第19-23页 |
| ·算例和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| 第3章 船体结构中加筋板格单元的极限强度 | 第26-42页 |
| ·引言 | 第26页 |
| ·加筋板格的极限强度 | 第26-31页 |
| ·基本假定 | 第26-27页 |
| ·加筋板格的三种失效形式 | 第27-31页 |
| ·截面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 | 第31-35页 |
| ·拉伸区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 | 第32页 |
| ·压缩区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 | 第32-35页 |
| ·初始残余缺陷的考虑 | 第35-36页 |
| ·算例与分析 | 第36-41页 |
| ·与国内外现有的方法比较 | 第36-39页 |
| ·不同类型的加筋板的极限承载能力比较 | 第39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| 第4章 逐次递增破坏分析法与计算程序的开发 | 第42-48页 |
| ·引言 | 第42-43页 |
| ·基本原理 | 第43-44页 |
| ·逐次递增破坏分析法的计算流程 | 第44-45页 |
| ·计算程序的说明 | 第45-47页 |
| ·程序设计的特点 | 第45页 |
| ·程序功能 | 第45页 |
| ·程序内容 | 第45-46页 |
| ·程序结构树 | 第46页 |
| ·程序框图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5章 数值计算与分析 | 第48-62页 |
| ·引言 | 第48页 |
| ·钢箱梁结构模型的计算 | 第48-51页 |
| ·Reckling箱型梁模型 | 第48-50页 |
| ·Nishihara箱型梁模型 | 第50-51页 |
| ·某散货船实船分析 | 第51-54页 |
| ·某单壳超大型油船实船分析 | 第54-56页 |
| ·某双壳超大型油船实船分析 | 第56-59页 |
| ·某集装箱船实船分析 | 第59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6章 参数分析与敏感度探讨 | 第62-72页 |
| ·引言 | 第62页 |
| ·模型参数分析 | 第62-67页 |
| ·参数一(屈服应力)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| ·参数二(杨氏摸量)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| ·参数三(板厚)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| ·敏感度探讨 | 第66-67页 |
| ·实船参数分析 | 第67-71页 |
| ·焊接残余应力对船体极限弯矩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| ·初始挠度对船体极限弯矩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| ·侧压力对船体极限弯矩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| ·以焊接残余应力为参数对油船做损伤状态下的极限强度分析 | 第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| ·本文的结论 | 第72-73页 |
| ·本文的进一步工作 | 第73-74页 |
| 致谢 | 第74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附录 截面单元的特性 | 第79-8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