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要 | 第1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及内容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论文的章节内容及结构安排 | 第15-16页 |
·关键概念界定 | 第16-1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39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9-26页 |
·代表性研究——Nolan 模型综述 | 第19-22页 |
·国外其他相关研究 | 第22-26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26-31页 |
·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比较 | 第31-35页 |
·阶段的划分 | 第32-33页 |
·阶段特征 | 第33-34页 |
·成长的机理 | 第34-35页 |
·对信息系统成长理论的评价 | 第35-38页 |
·相关研究对Nolan 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| 第35-37页 |
·信息系统成长理论的贡献 | 第37页 |
·信息系统成长理论的不足 | 第37-3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研究设计 | 第39-49页 |
·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39-40页 |
·问卷的设计 | 第40-43页 |
·问卷的开发 | 第40-42页 |
·调研方式选择 | 第42页 |
·访谈者及访谈对象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·调研过程 | 第43-44页 |
·抽样方法的选择 | 第43-44页 |
·调研过程 | 第44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44-47页 |
·最优分割法 | 第44-46页 |
·系统聚类法 | 第46页 |
·相关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方差分析 | 第47页 |
·交叉表分析 | 第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IS 宏观成长过程及阶段分析 | 第49-67页 |
·数据的收集、处理 | 第49-50页 |
·宏观成长过程及阶段分析 | 第50-59页 |
·信息系统成长过程的“IS 投入”曲线 | 第51-52页 |
·阶段划分 | 第52-54页 |
·阶段特征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IS 投入曲线总体特征 | 第57-59页 |
·个体“IS 投入”曲线检验与宏观”S”型曲线成因分析 | 第59-65页 |
·个体曲线的检验 | 第59-61页 |
·宏观“S”形曲线的成因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五章 企业IS 成长过程研究 | 第67-108页 |
·成长标志变量及阶段状态变量的选取 | 第67-72页 |
·成长标志变量的选择 | 第67-69页 |
·阶段特征变量的选择 | 第69-72页 |
·成长过程的阶段划分 | 第72-75页 |
·样本情况 | 第73页 |
·效度与信度分析 | 第73-74页 |
·聚类的结果 | 第74-75页 |
·IS 成长的轨迹 | 第75-81页 |
·基于要素视角的阶段分析 | 第81-88页 |
·IS 的应用内容 | 第81-83页 |
·IS 应用的业务领域 | 第83-84页 |
·IS 投资组合 | 第84-86页 |
·IT 部门 | 第86-88页 |
·基于IS 过程视角的阶段分析 | 第88-102页 |
·IS 对组织、管理的作用与影响 | 第88-90页 |
·IS 的规划工作 | 第90-94页 |
·IS 建设方式 | 第94-95页 |
·IS 培训 | 第95-99页 |
·用户的参与程度 | 第99-102页 |
·IS 成长过程模型 | 第102-10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5-108页 |
第六章 企业IS 成长过程的差异化研究 | 第108-126页 |
·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差异的体现 | 第108页 |
·企业规模 | 第108-113页 |
·企业规模与成长轨迹的差异 | 第109页 |
·企业规模与企业经历的阶段的时间的差异 | 第109-111页 |
·具体阶段特征差异 | 第111-113页 |
·企业所有制 | 第113-117页 |
·企业所有制与成长轨迹的差异 | 第113-114页 |
·所有制与企业经历的阶段的时间的差异 | 第114-116页 |
·具体阶段特征差异 | 第116-117页 |
·IS 引入时期 | 第117-122页 |
·IS 引入时期与成长轨迹的差异 | 第118-119页 |
·IS 引入时期与企业经历的阶段的时间的差异 | 第119-120页 |
·具体阶段特征差异 | 第120-122页 |
·IS 成长差异原因分析 | 第122-1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4-126页 |
第七章 企业IS 成长演化机理研究 | 第126-17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26-127页 |
·成长动力机制的理论分析 | 第127-134页 |
·IS 成长的宏观供需推动机理 | 第128-130页 |
·动力因素及动力机制 | 第130-134页 |
·动力因素的阶段分析 | 第134-141页 |
·数据处理结果 | 第134-136页 |
·动力因素的阶段变化分析 | 第136-141页 |
·影响因素及阶段变化 | 第141-155页 |
·影响因素及数据处理结果 | 第141-146页 |
·保障性因素分析 | 第146-150页 |
·阻碍性因素分析 | 第150-153页 |
·影响因素的阶段变化分析 | 第153-155页 |
·IS 成长演化机理的理论诠释 | 第155-167页 |
·理论依据 | 第155-156页 |
·IS 演化的方向——IS 中的有序 | 第156-157页 |
·IS 成长动力机制的协同学分析 | 第157-160页 |
·IS 成长演化的序参量 | 第160-1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67-17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70-178页 |
·研究工作的总结 | 第170页 |
·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| 第170-173页 |
·对相关行为主体IS 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| 第173-177页 |
·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177-1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8-186页 |
附录A 调查问卷 | 第186-191页 |
附录B 用户参与程度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 | 第191-195页 |
附录C 动力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| 第195-201页 |
附录D 企业个体的“IS 投入”成长曲线 | 第201-20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204-205页 |
致谢 | 第205-206页 |
摘要 | 第206-210页 |
ABSTRACT | 第210-2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