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8页 |
一、王筠与《文字蒙求》 | 第8-11页 |
(一) 王筠 | 第8-9页 |
(二) 《文字蒙求》 | 第9-11页 |
二、《文字蒙求》的释字体例 | 第11-30页 |
(一) 《文字蒙求》的说解直接采用许说,不加己注 | 第11-12页 |
1. 形训 | 第11-12页 |
2. 义训 | 第12页 |
3. 形训与义训相结合 | 第12页 |
(二) 在许说后加“案”阐述自己的见解,或者在许说后直接阐述自己的见解,或者在许说后加“窃以为”阐述自己的见解 | 第12-15页 |
1. 在许说后加“案”阐述自己的见解 | 第12-14页 |
2. 在许说后直接阐述自己的见解 | 第14-15页 |
3. 对许说有疑惑,加“窃以为”阐述自己的见解 | 第15页 |
(三) 对较难理解或有误的许说重新解释 | 第15-16页 |
(四) 多角度提出自己的新解 | 第16-30页 |
1. 从字形角度提出新解 | 第16-18页 |
2. 从观察角度提出新解 | 第18-19页 |
3. 在新解中加入神话传说 | 第19页 |
4. 把字形相近、词义相近或者同一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说解,即合文而释 | 第19-23页 |
5. 常用字不加注音,非常用字用反切注音 | 第23页 |
6. 每类开头首字或次字的说解后用“下放(仿)此”对此类字的整体特点作介绍 | 第23-24页 |
7. 对结构上具有相同部件的字进行列举概括 | 第24-25页 |
8. 对古今各种用字现象进行分析 | 第25-30页 |
三、《文字蒙求》的成就与不足 | 第30-41页 |
(一) 《文字蒙求》的成就 | 第30-38页 |
1. 关于六书顺序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2. 发展“四体二用”说 | 第32-34页 |
3. 利用古文字资料,探求汉字形体演变 | 第34-36页 |
4. 对《说文》进行订正 | 第36-37页 |
5. 阐明了虚字的由来 | 第37页 |
6. 在教育方面的实践意义 | 第37-38页 |
(二) 《文字蒙求》的缺失 | 第38-41页 |
1. 某些字归类界限不清 | 第38-39页 |
2. 对某些字的分析以讹传讹 | 第39页 |
3. 对某些字的独立认识存在失误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注释 | 第42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