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语言、文字论文--汉语论文--文字学论文--汉字构造论文

《六书本义》研究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引言第10-11页
一、赵撝谦与《六书本义》第11-13页
 (一) 赵撝谦第11-12页
 (二) 《六书本义》第12-13页
 (三) 创作背景第13页
二、《六书本义》之体例第13-26页
 (一) 说解体例第13-23页
  1. 凡例第13-14页
  2. 分卷、分部第14-15页
  3. 释义第15-18页
  4. 注音第18-21页
  5. 释形第21-23页
 (二) 编排体例第23-26页
  1. 按事类分所收之字为十类第23-25页
  2. 依“子从母生,孙从子出”原则编排各部及其属字第25页
  3. 某字既是某部的属字又独立成部第25-26页
三、《六书本义》之六书理论第26-44页
 (一) 文字孳生论第26-29页
 (二) 象形论第29-30页
  1. 论象形为文字之本第29页
  2. 象形的分类第29-30页
 (三) 指事论第30-32页
  1. 指事的定义第30页
  2. 指事的分类第30-32页
 (四) 会意论第32-33页
  1. 会意的定义第32页
  2. 会意的分类第32-33页
  3. 对郑樵会意字论的批判第33页
 (五) 谐声论第33-35页
  1. 谐声的由来和赵氏关于谐声的定义第33-34页
  2. 谐声的分类第34-35页
  3. 赵氏关于形符、声符的分析第35页
 (六) 假借论第35-38页
  1. 假借的分类第36-38页
  2. 对假借义的阐释第38页
  3. 对引申义的阐释第38页
 (七) 转注论第38-41页
  1. 转注的定义第38-39页
  2. 转注的分类第39-40页
  3. 对郑樵转注说的纠正第40-41页
 (八) 兼书论第41-42页
  1. 象形类的兼书第41-42页
  2. 指事类兼书第42页
  3. 谐声类兼书第42页
 (九) 六书体用说的渊源第42-44页
  1. 六书体用说的发展第43页
  2. 赵撝谦的六书体用说第43-44页
四、《六书本义》释义研究第44-51页
 (一) 《六书本义》对字形的说解比《说文》更为合理第44-45页
 (二) 《六书本义》的释义比《说文》更明确第45-46页
 (三) 《六书本义》的释义改正了《说文》释义的错误第46-48页
 (四) 《六书本义》增收《说文》不收之字义第48-49页
  1. 增收假借义第48-49页
  2. 增收引申义第49页
 (五) 《六书本义》增收《说文》不收之字第49-50页
 (六) 《六书本义》附会《说文》之处第50-51页
五、《六书本义》之成就与不足第51-55页
 (一) 成就第51-53页
  1. 定部首为三百六十部第51页
  2. 分析六书颇为详悉第51-52页
  3. 重视文字孳乳演变的过程第52-53页
 (二) 不足第53-55页
  1. 六书理论的不足之处第53-54页
  2. 体例不统一第54-55页
结语第55-56页
注释第56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59页
致谢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说文解字》文字训释中的农业文化思想
下一篇:《文字蒙求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