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1 绪论 | 第9-16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方法及创新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2页 |
·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| 第12-14页 |
·和谐社会 | 第12-13页 |
·农民工 | 第13页 |
·农民工子女 | 第13-14页 |
·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| 第14-16页 |
·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| 第14-15页 |
·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| 第15页 |
·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需要 | 第15页 |
·逐步缩短城乡差距的需要 | 第15页 |
·确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实现的需要 | 第15-16页 |
2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| 第16-22页 |
·公共产品视角的分析 | 第16-17页 |
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| 第16页 |
·教育是公共产品 | 第16-17页 |
·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 | 第17页 |
·教育公平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8-22页 |
·国外的相关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国内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2页 |
3 河南省郑州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实证调研 | 第22-36页 |
·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基本情况 | 第22-25页 |
·就学方式 | 第23-24页 |
·入学条件 | 第24-25页 |
·学校教育及管理现状 | 第25-28页 |
·学校设施简陋,周遍环境恶劣 | 第25页 |
·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量增加 | 第25-27页 |
·农民工子女不公平待遇现象仍然存在 | 第27页 |
·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的融合存在困难 | 第27-28页 |
·农民工配合教育不力 | 第28页 |
·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及管理现状 | 第28-32页 |
·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淡薄 | 第28-29页 |
·农民工子女的学习条件差 | 第29-30页 |
·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| 第30-31页 |
·家庭环境影响到身心健康 | 第31-32页 |
·社会教育及管理现状 | 第32-34页 |
·农民工生活环境嘈杂 | 第33页 |
·农民工子女课余生活单调 | 第33-34页 |
·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6页 |
·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| 第34页 |
·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需求 | 第34-35页 |
·农民工子女的失学、辍学现象普遍存在 | 第35-36页 |
4 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上的瓶颈问题 | 第36-42页 |
·政府角色定位不够明确——“越位”与“缺位” | 第36页 |
·教育投资重重困境——责任不明确、行为欠规范及区域非均衡 | 第36-38页 |
·主体定位不当,投资责任不明确 | 第37页 |
·政府投资行为不规范,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| 第37-38页 |
·教育投资总量不足,对流动儿童缺少投资 | 第38页 |
·相关法规政策有效性欠缺——不完善、可行性差 | 第38-39页 |
·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,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| 第38-39页 |
·相关政策要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 | 第39页 |
·户籍制全面改革尚需时间——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 | 第39-42页 |
5 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目标模式和路径选择 | 第42-50页 |
·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目标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完全由中央政府提供教育的模式 | 第42页 |
·完全由流入地政府提供教育的模式 | 第42-43页 |
·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共同提供教育的模式 | 第43页 |
·流入地与中央政府共同提供教育的模式 | 第43页 |
·流入地政府与中央政府双主体模式的路径选择 | 第43-44页 |
·流入地政府与中央政府双主体模式的具体设计 | 第44页 |
·流入地政府:明确事权,加大财政投入 | 第44页 |
·中央政府:建立和完善纵向转移支付制度 | 第44页 |
·实现注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双主体模式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| 第44-48页 |
·明确中央政府、流入地、流出地政府的责任 | 第44-46页 |
·明确政府职能以保障“双主体”模式的有效实施 | 第46-48页 |
·完善相关制度以保障“双主体”模式的有效实施 | 第48-50页 |
·改革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| 第48页 |
·改革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| 第48-49页 |
·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 | 第49-50页 |
6 研究结论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附录 | 第55-62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| 第62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