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音速进气道的优化设计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7-14页 |
| ·引言 | 第7-8页 |
| ·当今进气道领域先进技术介绍 | 第8-10页 |
| ·S形进气道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·优化设计方法综述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工作的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第2章 进气道数值模拟方法 | 第14-36页 |
| ·引言 | 第14页 |
| ·控制方程 | 第14-16页 |
| ·几何模型技术要求 | 第16-18页 |
| ·基本尺寸约束 | 第16-17页 |
| ·工作内容与研制要求 | 第17-18页 |
| ·无“S”弯的参考方案 | 第18-25页 |
| ·设计要求 | 第18-20页 |
| ·参考方案计算结果 | 第20-25页 |
| ·“S”弯方案设计 | 第25-30页 |
| ·中心线的设计 | 第25-27页 |
| ·横截面的设计 | 第27页 |
| ·后部几何体为同轴圆 | 第27-28页 |
| ·“S”弯方案模型 | 第28-30页 |
| ·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设定 | 第30-32页 |
| ·网格划分 | 第30-31页 |
| ·边界条件 | 第31-32页 |
| ·衡量进气道气动性能的相关参数 | 第32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3章 优化设计方法 | 第36-49页 |
| ·可用于气动设计的优化方法 | 第36-42页 |
| ·梯度法 | 第36页 |
| ·控制理论方法 | 第36-37页 |
| ·遗传算法 | 第37-39页 |
| ·模拟退火算法 | 第39页 |
| ·响应面方法 | 第39页 |
| ·人工神经网络 | 第39-40页 |
| ·基于矢量合成的可行方向法 | 第40-42页 |
| ·快速收敛的可行方向算法 | 第42页 |
| ·Isight优化软件 | 第42-43页 |
| ·参数化设计 | 第43-44页 |
| ·截面的选择以及参数化 | 第43-44页 |
| ·几何模型的自动生成 | 第44页 |
| ·优化方法 | 第44-46页 |
| ·优化设计流程 | 第44-45页 |
| ·优化设计的加速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扭曲对进气道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| 第4章 优化结果比较分析 | 第49-63页 |
| ·Test1 方案的优化结果分析 | 第49-54页 |
| ·Test2 方案的优化结果分析 | 第54-58页 |
| ·Test3 方案的优化结果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| 结论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