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劳动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

派遣用工的战略选择、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研究--基于权变观视角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5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5-47页
 第一节 研究的现实背景第15-27页
  一、推动非正式用工发展的若干因素第16-20页
  二、区别于其它非正式用工的派遣用工特征第20-22页
  三、派遣用工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第22-25页
  四、派遣用工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第25-27页
 第二节 现有研究及其缺陷第27-37页
  一、现有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问题第27-30页
  二、现有研究中的缺陷第30-37页
 第三节 研究问题、方法和论文结构第37-47页
  一、研究问题的选择和意义第37-42页
  二、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42-45页
  三、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第45-47页
第二章 劳务派遣的一般性制度特征和资源构成第47-80页
 第一节 劳务派遣的一般性制度特征第47-60页
  一、派遣方的一般性特征第47-52页
  二、派遣员工的一般性特征第52-57页
  三、劳务派遣与正式用工的制度比较第57-60页
 第二节 派遣用工过程中的资源构成第60-71页
  一、劳务派遣服务的资源构成第61-64页
  二、派遣员工的资源构成第64-71页
 第三节 相关主体间的竞争性关系第71-80页
  一、组织层次上的人力资源竞争第71-74页
  二、职能层次上的效能竞争第74-77页
  三、员工层次的组织身份和资源竞争第77-80页
第三章 派遣用工的选择动机第80-102页
 第一节 特定战略导向下的派遣用工需求第80-88页
  一、低成本战略导向下的派遣用工需求第80-83页
  二、创新型战略导向下的派遣用工需求第83-86页
  三、竞争性劳动关系战略导向下的派遣用工需求第86-87页
  四、合作性劳动关系战略导向下的派遣用工需求第87-88页
 第二节 权变战略导向下的派遣用工需求第88-94页
  一、派遣用工组织内部系统的权变性战略导向第88-91页
  二、派遣用工组织发展阶段的权变性战略导向第91-94页
 第三节 实践层次上的派遣用工需求第94-102页
  一、基于市场波动的派遣用工需求第94-95页
  二、基于内部职能调整的派遣用工需求第95-100页
  三、基于项目团队的派遣用工需求第100-102页
第四章 派遣用工的配置模式、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第102-128页
 第一节 派遣用工的配置模式第103-109页
  一、混合型配置模式第103-106页
  二、独立型配置模式第106-109页
 第二节 派遣用工的制度构型第109-118页
  一、派遣用工制度构型的意义和范畴第110-113页
  二、派遣用工的制度构型路径第113-118页
 第三节 派遣用工过程中的资源整合第118-128页
  一、派遣用工过程中资源整合的意义与范畴第119-122页
  二、派遣用工过程中的资源整合路径第122-128页
第五章 派遣用工模式的权变模型第128-158页
 第一节 派遣用工过程中的权变性因素第128-141页
  一、影响派遣用工过程的环境因素第128-136页
  二、影响派遣用工过程的组织内部因素第136-141页
 第二节 派遣用工的“强渗入”和“弱渗入”模型第141-146页
  一、派遣用工渗入模式的内涵第141-142页
  二、派遣用工的“弱渗入”模型第142-143页
  三、派遣用工的“强渗入”模型第143-146页
 第三节 “弱渗入”与“强渗入”派遣用工模式间的关系第146-158页
  一、派遣用工模式的交替性第146-150页
  二、派遣用工模式的并存性第150-153页
  三、派遣用工模式边界的可辨别难度第153-158页
第六章 基于A企业派遣用工模式的案例研究第158-203页
 第一节 案例研究背景第158-165页
  一、研究对象的选择第158-159页
  二、案例企业的代表性和信息收集第159-165页
 第二节 A公司的派遣用工模式调查第165-200页
  一、派遣用工的选择动机和配置模式第165-173页
  二、派遣用工的溢出性制度构型第173-190页
  三、派遣用工过程中的资源整合第190-200页
 第三节 天津工厂派遣用工模式小结第200-203页
第七章 结论第203-221页
 第一节 派遣用工渗入模式的形成机理第203-210页
  一、产业关系、雇佣关系和劳动关系的衍化第203-206页
  二、用工组织的战略权变、制度重构和资源整合第206-210页
 第二节 研究创新点和研究建议第210-218页
  一、研究创新点第210-212页
  二、研究建议第212-218页
 第三节 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第218-221页
  一、研究局限第218-219页
  二、未来的研究方向第219-221页
参考文献第221-236页
致谢第236-237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37页

论文共23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应聘者甄选程序公平感的实证研究--基于中国文化的视角
下一篇: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