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 | 第1-8页 |
绪论 | 第8-16页 |
·课题的提出 | 第8-10页 |
·研究内容及理论基础 | 第10-14页 |
·语料来源、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语气词“了2”的多视角研究综述 | 第16-25页 |
·关于“了”的产生和历史演变 | 第16-17页 |
·关于“了1”和“了2”的区别 | 第17-18页 |
·关于“了2”的语法意义和语法性质 | 第18-19页 |
·汉外比较方面的考察 | 第19-20页 |
·隐现规律的考察 | 第20-22页 |
·含“了2”的句法结构的考察 | 第22-23页 |
·“了2”的教学与习得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“了2”隐现的条件 | 第25-70页 |
·“了2”隐现的条件之一——语法意义 | 第25-29页 |
·“了2”隐现的条件之二——语用因素 | 第29-53页 |
·“了2”的语用功能 | 第29-38页 |
·语体差异 | 第38-40页 |
·语境制约 | 第40-53页 |
·“了2”隐现的条件之三——音节制约 | 第53-55页 |
·“了2”隐现的条件之四——特殊句式 | 第55-57页 |
·小结 | 第57-60页 |
·案例综合分析 | 第60-70页 |
第三章 “了2”表动作已发生并兼表事态变化 | 第70-100页 |
·语法形式和语义变体 | 第70-72页 |
·“动作行为动词+了2”中“了2”的隐现状况分析 | 第72-77页 |
·动词的“有界性”与“了2”隐现的关系 | 第73-77页 |
·“动作行为动词+了2”中的同现成分分析 | 第77-80页 |
·常与“动作行为动词+了2”同现的成分 | 第77页 |
·需某种条件限制才能与“动作行为动词+了2”同现的成分 | 第77-78页 |
·不能与“动作行为动词+了2”同现的成分 | 第78-80页 |
·“心理状态动词+了2”中的同现成分分析 | 第80-82页 |
·状语成分和“了2”的隐现 | 第82-83页 |
·“无界义”副词状语+动作行为动词+了2 | 第82-83页 |
·补语成分和“了2”的隐现 | 第83-89页 |
·“结果义”补语与“了2”的隐现 | 第83-87页 |
·转喻的显著度 | 第87-89页 |
·“被”字句与“了2”的隐现 | 第89-94页 |
·“把”字句与“了2”的隐现 | 第94-100页 |
第四章 “了2”表主体状态的变化 | 第100-105页 |
·基本语义和语法形式 | 第100页 |
·(部分)名词+了2 | 第100-102页 |
·(部分)形容词+了2 | 第102-103页 |
·代词+了2 | 第103页 |
·数量词+了2 | 第103-104页 |
·(部分)副词+了2 | 第104-105页 |
第五章 “了2”表提醒听话人事态将要变化 | 第105-116页 |
·(表可能、要求、愿望类)助动词+动词+了2 | 第105-108页 |
·表示可能性的助动词+动词+了2 | 第106-108页 |
·“助动词+动词+了2”中的两种结构层次 | 第108页 |
·不+动词+了2 | 第108-109页 |
·将要义副词/助动词“要”+动词+了2 | 第109-111页 |
·动词+了2 | 第111-112页 |
·我(们)+动词+了2 | 第112-113页 |
·不要/别+动词+了2 | 第113-116页 |
第六章 “了2”表对原词词义和词性的改变 | 第116-123页 |
·“得了”语义、语法分析 | 第116-118页 |
·“算了”语义、语法分析 | 第118-119页 |
·“罢了”语义、语法分析 | 第119-121页 |
·“行了”语义、语法分析 | 第121-123页 |
第七章 “了2”表对原句动作延续时量的改变 | 第123-135页 |
·动词+(了1)+数量补语/数量定语+(宾语)+了2 | 第123-129页 |
·时间段+否定副词+动词+了2 | 第129-135页 |
·时间段+没有+动词+了2 | 第129-134页 |
·时间段+不+动词+了2 | 第134-135页 |
第八章 “了2”表确定某状态的超常变化,并增加感叹色彩 | 第135-147页 |
·太+形/动+了2 | 第135-140页 |
·最+形容词/动词+了2 | 第140-143页 |
·可+形容词/动词+了2 | 第143-147页 |
结语 | 第147-1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2-15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| 第157-158页 |
后记 | 第158-15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59-161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61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