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16页 |
(一)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(二) 研究的范围 | 第10页 |
(三)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| 第10-11页 |
(四) 惯用语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 惯用语的本体研究 | 第11-13页 |
(1) 惯用语的含义 | 第12页 |
(2) 惯用语的语音,语义,语构研究 | 第12-13页 |
2. 国际汉语教学角度的惯用语研究 | 第13-16页 |
二、印尼巴厘岛印华学校高中生习得汉语惯用语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| 第16-24页 |
(一) 调查对象概况 | 第16页 |
(二) 调查问卷设计 | 第16-17页 |
(三)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| 第17-24页 |
1. 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| 第17-19页 |
2. 第二部分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| 第19-24页 |
三、印尼巴厘岛印华学校学生习得汉语惯用语的偏误类型 | 第24-30页 |
(一) 汉语惯用语书写上的偏误 | 第25页 |
(二) 语义上的偏误 | 第25-29页 |
1. 将字面意义当成实际意义 | 第25-27页 |
2. 将字面意义联想成错误的语义 | 第27-29页 |
(三) 语法上的偏误 | 第29-30页 |
1. 句法功能偏误 | 第29页 |
(1) 动宾结构惯用语误加宾语 | 第29页 |
(2) 部分偏正结构惯用语误做宾语 | 第29页 |
(3) 偏正结构惯用语误加“的” | 第29页 |
2. 介词搭配上的偏误 | 第29-30页 |
(四) 语用上的偏误 | 第30页 |
四、偏误产生的原因 | 第30-35页 |
(一) 客观原因 | 第31-34页 |
1. 母语知识负迁移 | 第31页 |
2. 目的语知识、文化负迁移 | 第31-32页 |
3. 汉语惯用语自身的复杂性 | 第32-33页 |
(1) 语义的复杂性 | 第32页 |
(2) 语法结构的复杂性 | 第32-33页 |
(3) 惯用语背后深厚的文化 | 第33页 |
4. 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 | 第33页 |
5. 汉语教师自身的问题 | 第33-34页 |
(二) 主观原因 | 第34-35页 |
1. 学生学习态度的问题 | 第34页 |
2. 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3. 学生汉语语言能力的缺乏 | 第35页 |
五、针对印华学校学生的惯用语教学建议与对策 | 第35-41页 |
(一) 汉语惯用语教学语料的选择与建议 | 第35-36页 |
1. 所选惯用语要与时俱进 | 第35-36页 |
2. 所选惯用语要具有常用性 | 第36页 |
(二) 汉语惯用语教学对策 | 第36-41页 |
1. 语义方面的对策 | 第36-39页 |
(1) 重视汉印惯用语的对比 | 第36-37页 |
(2) 注意设置语境 | 第37页 |
(3) 重视建立学生惯用语词库 | 第37-38页 |
(4) 结合惯用语文化 | 第38页 |
(5) 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| 第38-39页 |
2. 语法方面的教学对策 | 第39页 |
(1) 注重分析语法结构 | 第39页 |
(2) 采用预治偏误法 | 第39页 |
3. 语用方面的教学对策 | 第39-41页 |
(1) 精讲多练 | 第40页 |
(2) 强调惯用语的感情色彩 | 第40-41页 |
六、结语 | 第41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致谢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