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--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--交通系统论文

驾驶员注意容量及相关因素研究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6-30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第16页
    1.2 研究背景第16-19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9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关于注意的理论研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注意容量的相关实验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本节小结第25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-26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案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内容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27-30页
第二章 驾驶员注意容量影响因素分析第30-40页
    2.1 自身因素的影响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心理状况的影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身体状况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其他自身因素的影响第31-34页
    2.2 外界因素的影响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道路环境的影响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能见度的影响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2.3 行车速度的影响第38-39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三章 驾驶员注意容量相关性分析第40-46页
    3.1 驾驶员注意容量实验定义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需求的不同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读取信息方式不一样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性质不一样第41页
    3.2 驾驶员注意容量与人眼动行为的关系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注视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扫视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瞳孔大小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本节小结第44页
    3.3 短期记忆容量与驾驶员注意容量第44-4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四章 驾驶员注意容量的实验设计第46-60页
    4.1 实验内容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目的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假设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实验对象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任务设计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实验方式第47-48页
    4.2 实验设备和材料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KMRTDS驾驶模拟系统平台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iView HED4眼动仪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遥控灯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中信息获取测试表第50-51页
    4.3 实验场景的设计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静态场景设计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动态场景设计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场景总设计第53-56页
    4.4 实验设计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实验干扰因素控制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实验要求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实验程序第57-5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模拟实验数据分析第60-90页
    5.1 实验中信息获取分析第60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信息点处理说明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驾驶员信息获取总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不同驾驶员信息获取对比分析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结果讨论第71-72页
    5.2 主观评价表分析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注意力负荷主观评价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操作难度主观评价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注意习惯主观评价第75-76页
    5.3 眼动数据的分析第76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注视眼动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扫视眼动分析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瞳孔大小分析第81-83页
    5.4 第二任务分析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分析方法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制动反应时间统计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显著性分析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结果分析第86-87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7-90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0-92页
    6.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90页
    6.2 本课题的创新点第90-91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91-92页
致谢第92-94页
参考文献第94-98页
附录A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第98-100页
附录B 受试者基本信息第100-102页
附录C 实验中信息获取测试表第102-106页

论文共10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市级社保卡功能拓展研究--以芜湖市为例
下一篇:锐钛矿TiO2(101)表面负载贵金属原子反应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