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1 引言 | 第9-10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1.2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9-10页 |
1.2.1 国外研究 | 第9页 |
1.2.2 国内研究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2 信阳茶的起源 | 第10-15页 |
2.1 信阳概况 | 第10-11页 |
2.1.1 地理概况 | 第10-11页 |
2.1.2 气候概况 | 第11页 |
2.1.3 地貌、土壤概况 | 第11页 |
2.2 唐宋之前的信阳茶 | 第11-15页 |
2.2.1 固始战国楚墓茶叶用于丧葬证明信阳产茶历史悠久 | 第11-12页 |
2.2.2 东汉之前信阳光山植茶证明 | 第12-13页 |
2.2.3 唐之前的制茶、饮茶方式 | 第13-14页 |
2.2.4 原始饮茶器具 | 第14-15页 |
2.3 小结 | 第15页 |
3 信阳茶的发展 | 第15-31页 |
3.1 信阳茶叶生产技术的发展 | 第15-24页 |
3.1.1 信阳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 | 第15-18页 |
3.1.1.1 唐宋信阳地区茶叶的培育 | 第15-16页 |
3.1.1.2 明清信阳地区茶叶的培育 | 第16-18页 |
3.1.2 信阳茶园规模与产量的发展 | 第18-24页 |
3.1.2.1 唐代信阳茶园规模及产量 | 第18-19页 |
3.1.2.2 北宋信阳茶园规模及产量 | 第19-20页 |
3.1.2.3 南宋信阳榷场与茶叶走私 | 第20-21页 |
3.1.2.4 元、明、清时期信阳茶园规模与产量 | 第21-23页 |
3.1.2.5 清末民初信阳毛尖种植的恢复与发展 | 第23-24页 |
3.1.3 .小结 | 第24页 |
3.2 信阳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 | 第24-29页 |
3.2.1 信阳蒸青饼茶的加工技术 | 第24-26页 |
3.2.2 信阳散茶的发展 | 第26-28页 |
3.2.2.1 信阳蒸青散茶的发展 | 第26-27页 |
3.2.2.2 信阳炒青散茶的发展 | 第27-28页 |
3.2.3 小结 | 第28-29页 |
3.3 信阳茶道的发展 | 第29-31页 |
3.3.1 信阳唐代煎茶道 | 第29-30页 |
3.3.2 信阳宋代点茶道 | 第30页 |
3.3.3 信阳明清瀹饮法 | 第30-31页 |
3.3.4 现代信阳毛尖玻璃杯冲泡法 | 第31页 |
4 信阳茶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| 第31-36页 |
4.1 信阳历史名茶与贡茶 | 第31-32页 |
4.2 信阳茶在补充财政、军备方面的重要作用 | 第32-33页 |
4.3 信阳茶在促进商品经济流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| 第33页 |
4.4 信阳茶史在信阳地区的影响 | 第33-36页 |
4.4.1 信阳茶对儒释道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4.4.2 信阳茶对民风民俗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4.2.1 以茶祭祀 | 第35-36页 |
4.4.2.2 以茶表敬意 | 第36页 |
5 信阳茶兴衰之探析 | 第36-39页 |
5.1 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造成信阳茶由盛而衰的直接原因 | 第36-37页 |
5.2 茶马政策的取缔是造成信阳茶衰落的重要原因 | 第37页 |
5.3 两淮地区战乱频繁是阻碍信阳茶发展的重要原因 | 第37页 |
5.4 茶叶品种及制茶技术的落后是信阳茶衰落的根本原因 | 第37-39页 |
5.4.1 信阳茶品种不佳造成茶品质下降 | 第37-38页 |
5.4.2 信阳茶品质不适应明清品饮方式的革新 | 第38-39页 |
5.4.3 制茶技术的落后造成信阳茶明清之际衰落 | 第39页 |
6 结语 | 第39-42页 |
6.1 结论 | 第39-40页 |
6.1.1 阐明了信阳茶业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兴衰原因 | 第39页 |
6.1.2 系统阐述了信阳茶的历史地位及信阳茶文化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6.2 讨论 | 第40页 |
6.3 发展前景及展望 | 第40-42页 |
6.3.1 以科技提高信阳茶的产品优势 | 第40页 |
6.3.2 革新茶叶技工技术,延长茶产业链 | 第40页 |
6.3.3 以信阳茶文化促进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