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7页 |
1 绪论 | 第12-40页 |
1.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车辆传动与制动系统热分析现状 | 第13-35页 |
1.2.1 车辆传动与制动系统生热研究现状 | 第13-21页 |
1.2.2 车辆传动与制动系统散热研究现状 | 第21-33页 |
1.2.3 重型车湿式桥热分析研究现状 | 第33-3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35-4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36-38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38-40页 |
2 湿式驱动桥制动能量获取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0-64页 |
2.1 引言 | 第40页 |
2.2 重型车作业方式分析与制动状态建模 | 第40-43页 |
2.2.1 重型车作业方式分析 | 第40-41页 |
2.2.2 重型车v型作业制动状态建模 | 第41-43页 |
2.3 重型车全驱制动能量建模与理论分析 | 第43-55页 |
2.3.1 车辆制动动力学建模 | 第43-48页 |
2.3.2 车辆制动车轮运动分析 | 第48-49页 |
2.3.3 车辆制动能量获取与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| 第49-55页 |
2.4 重型车全驱制动能量试验设计 | 第55-57页 |
2.5 基于整车试验的制动能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7-62页 |
2.5.1 循环作业不同阶段制动能量对比分析 | 第57-58页 |
2.5.2 不同循环距离与循环时间下制动能量对比分析 | 第58页 |
2.5.3 前后桥制动系统管路油压压差对制动能量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2.5.4 不同初始转速下动力是否中断对制动能量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2.5.5 不同驾驶员作业下的制动能量对比分析 | 第60-6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3 湿式驱动桥生热建模与计算结果分析 | 第64-80页 |
3.1 引言 | 第64页 |
3.2 湿式驱动桥能量流动与耗散分析 | 第64-65页 |
3.3 湿式驱动桥传动系统热源生热机理分析与建模 | 第65-70页 |
3.3.1 齿轮啮合损耗模型 | 第65-67页 |
3.3.2 轴承损耗模型 | 第67-68页 |
3.3.3 搅油损耗模型 | 第68-69页 |
3.3.4 密封圈损耗模型 | 第69页 |
3.3.5 轮毂壁面摩擦损耗模型 | 第69页 |
3.3.6 湿式制动器损耗模型 | 第69-70页 |
3.4 湿式驱动桥传动系统能量流动与耗散数学模型 | 第70-74页 |
3.4.1 湿式驱动桥主要总成建模 | 第70-72页 |
3.4.2 湿式驱动桥传动系统生热数学模型 | 第72-74页 |
3.5 基于实车试验的湿式驱动桥传动系统生热分析 | 第74-79页 |
3.5.1 循环作业不同阶段下车速变化对能量损耗的影响 | 第74页 |
3.5.2 载荷变化对前后桥能量损耗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3.5.3 循环时间与循环距离对湿式桥能量损耗的影响 | 第76页 |
3.5.4 不同润滑油油温下湿式桥能量损耗变化情况 | 第76-77页 |
3.5.5 不同类型能量损耗权重对比分析 | 第77-78页 |
3.5.6 不同区间能量损耗对比分析 | 第78-7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0页 |
4 湿式减速轮毂及摩擦片槽油热流固耦合分析 | 第80-102页 |
4.1 引言 | 第80页 |
4.2 湿式减速轮毂热流固耦合模型 | 第80-89页 |
4.2.1 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型 | 第80-84页 |
4.2.2 湿式减速轮毂物理模型 | 第84-86页 |
4.2.3 热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 | 第86-89页 |
4.3 湿式减速轮毂热流固耦合分析 | 第89-94页 |
4.3.1 湿式减速轮毂整体热分析 | 第89-91页 |
4.3.2 湿式制动器钢片热分析 | 第91-92页 |
4.3.3 摩擦片沟槽油热分析 | 第92-94页 |
4.4 湿式减速轮毂流场分析 | 第94-100页 |
4.4.1 湿式减速轮毂冷却润滑油流场分析 | 第94-97页 |
4.4.2 摩擦片沟槽内冷却润滑油流场分析 | 第97-10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2页 |
5 湿式驱动桥散热机理与热平衡优化分析 | 第102-120页 |
5.1 引言 | 第102页 |
5.2 湿式驱动桥的散热机理分析 | 第102-107页 |
5.2.1 湿式驱动桥热流分配 | 第103-104页 |
5.2.2 湿式驱动桥导热热阻 | 第104页 |
5.2.3 湿式驱动桥对流热阻 | 第104-106页 |
5.2.4 湿式驱动桥辐射热阻 | 第106-107页 |
5.3 湿式驱动桥系统温度场模型 | 第107-111页 |
5.3.1 系统热网格模型 | 第107-110页 |
5.3.2 系统温度场数学模型 | 第110-111页 |
5.4 湿式驱动桥系统温度场计算与结果分析 | 第111-113页 |
5.4.1 温度场计算参数确定 | 第111页 |
5.4.2 湿式驱动桥温度场计算与结果分析 | 第111-113页 |
5.5 湿式驱动桥热平衡优化与结果分析 | 第113-117页 |
5.5.1 优化前热平衡计算与结果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5.5.2 优化后热平衡计算与结果分析 | 第114-11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7-120页 |
6 基于重型车整车作业的湿式驱动桥实验研究 | 第120-138页 |
6.1 引言 | 第120页 |
6.2 重型车湿式驱动桥试验总体设计 | 第120-127页 |
6.2.1 重型车湿式驱动桥试验要求 | 第120-122页 |
6.2.2 整车试验硬件设计 | 第122-123页 |
6.2.3 整车试验软件设计 | 第123-124页 |
6.2.4 整车试验原理 | 第124-125页 |
6.2.5 整车试验总体方案 | 第125-127页 |
6.3 重型车湿式驱动桥制动能量试验 | 第127页 |
6.4 重型车湿式驱动桥温升试验 | 第127-137页 |
6.4.1 原车湿式驱动桥温升试验 | 第127-131页 |
6.4.2 优化湿式驱动桥温升试验 | 第131-137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37-138页 |
7 全文总结及展望 | 第138-142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138-140页 |
7.2 论文创新点及未来工作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7.2.1 论文创新点 | 第140页 |
7.2.2 未来工作及展望 | 第140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4-160页 |
附录 | 第160页 |
A.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60页 |
B.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160页 |
C.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