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离合器分离指端跳自动校正测试设备研究
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0页 |
1.2.1 校正工艺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2.2 离合器测试设备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2.3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1.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 本文组织框架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汽车离合器分离指校正原理分析 | 第23-39页 |
2.1 离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| 第23-27页 |
2.1.1 膜片弹簧离合器的构成 | 第23-26页 |
2.1.2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6-27页 |
2.2 分离指校正过程基本理论 | 第27-30页 |
2.2.1 分离指校正变形过程概述 | 第27页 |
2.2.2 分离指校正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7-29页 |
2.2.3 分离指挠度分析方程的建立 | 第29-30页 |
2.3 分离指变形弹塑性分析 | 第30-35页 |
2.3.1 弹塑性力学中常用的应力应变模型 | 第30-31页 |
2.3.2 载荷-应力关系的建立 | 第31-33页 |
2.3.3 分离指弯曲回弹方程建立 | 第33-34页 |
2.3.4 某型号分离指挠度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4 分离指变形有限元分析 | 第35-38页 |
2.4.1 ANSYSworkbench软件概述 | 第35页 |
2.4.2 模型的创建 | 第35-36页 |
2.4.3 网格划分 | 第36-37页 |
2.4.4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 | 第37-38页 |
2.4.5 分析结果对比 | 第38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分离指端跳自动校正测试设备结构设计 | 第39-47页 |
3.1 设备技术要求 | 第39页 |
3.2 设备方案设计 | 第39-41页 |
3.2.1 设备需求分析 | 第39页 |
3.2.2 设备主要结构设计 | 第39-40页 |
3.2.3 设备运行流程方案设计 | 第40-41页 |
3.3 设备总体结构设计 | 第41-42页 |
3.4 设备机械结构详细介绍 | 第42-46页 |
3.4.1 校正总成设计 | 第42-43页 |
3.4.2 夹具工作台设计 | 第43页 |
3.4.3 气液总成设计 | 第43-44页 |
3.4.4 跳动量测试总成结构设计 | 第44-45页 |
3.4.5 侧部夹紧及限位总成设计 | 第45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分离指端跳自动校正测试设备控制系统设计 | 第47-56页 |
4.1 设备硬件系统设计 | 第47页 |
4.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| 第47-52页 |
4.2.1 PLC型号的选择 | 第48-49页 |
4.2.2 气液增压缸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4.2.3 伺服电机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4.2.4 位移传感器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4.3 设备软件系统设计 | 第52-53页 |
4.4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| 第53-55页 |
4.5 分离指校正测试设备实物图 | 第5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分离指端跳自动校正测试设备评价分析 | 第56-70页 |
5.1 测量系统分析原理 | 第56-57页 |
5.1.1 测量系统分析基本概念 | 第56页 |
5.1.2 测量系统的分类 | 第56-57页 |
5.1.3 测量系统变差来源 | 第57页 |
5.2 测量系统分析的评价指标 | 第57-63页 |
5.2.1 分辨力 | 第57-58页 |
5.2.2 偏倚 | 第58页 |
5.2.3 线性 | 第58页 |
5.2.4 稳定性 | 第58-59页 |
5.2.5 重复性与再现性 | 第59-61页 |
5.2.6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准备 | 第61-63页 |
5.3 测量系统分析在设备评价中的应用 | 第63-68页 |
5.3.1 数据采集 | 第63-64页 |
5.3.2 数据计算与分析 | 第64-68页 |
5.4 设备改进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6.1 总结 | 第70页 |
6.2 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75-76页 |